《明代詩歌·劉基·四時詩(四首)》鑒賞
劉基
新 春
昨夜東風來,吹我庭前柳。
柳葉黃未全,草根青已有。
鵓鳩屋上鳴,勸我嘗春酒。
我發日已白,我顏日已丑。
開樽聊怡情,誰能計身后!
夏 日
長夏園林白晝閑,高軒留客雨漫山。
傾壺竹葉沉沉綠,落樹楊梅顆顆殷。
檻外新荷搖水佩,檐前弱柳舞風鬟。
醉來帶月浮舟去,忘卻塵埃世路艱。
秋 夕
柏葉蕭疏柳葉黃,露華如玉綴空廊。
丹心欲共燈花結,白發偏隨漏水長。
月色故園同窈窕,蟲聲此夜獨凄涼。
寒鴉莫更啼金井,衰病能堪幾斷腸。
冬 暖
今年南國天氣暖,十月赤城桃有花。
江楓未肯換顏色,汀草強欲抽新芽。
野畦落日舞殘蝶,小池過雨喧鳴蛙。
城上幾時罷擊柝,愁見海云蒸晚霞。
這幾首詩,不是原套組詩,詩體各異,也非一時一地寫成。其總題是由選者所加。其中《夏日》一詩,原題為《夏日訪王友文留飲贈詩》。這里,所以將它們集聚一起,主要是由于它們都以季節為題,且風格也相近;同時,也便于人們探究劉詩的全面性及其不同特色。
對這幾首詩,擬作必要的略講,不進行逐聯逐句的詳釋。
****
前邊讀過的《古戍》、《感懷》等詩,以及他的其他類似之作,如“遣懷”、“感興”等,都是抒發憂國憤世傷時恤民之情,往往顯得沉郁蒼涼。其實,這是劉基詩歌的基本格調。就是一些描寫四時景物的詩作,也帶上若干沉郁蒼涼的色調。比如這里選讀的幾首就是如此。下邊分別加以審察:
第一首《新春》:詩人任情描繪了東風庭柳,草綠鳩囀,喜酒怡情,當然是一派大好春光。但是,詩人即使在此刻,也不忘發白顏老,仍然流露了“身后”之嘆。
第二首《夏日》:這是一首夏日訪友留飲的贈詩。詩人在這里描繪了一幅“夏日冶游圖”:園林高軒,新荷搖水,弱柳舞風;雨留客飲,綠酒紫梅,戴月浮舟,詩人挾醉而歸。這不能不是可贊的良辰美景! 然而,只有在醉中才“忘卻塵埃世路艱”,可見,詩人還是對“世路艱”耿耿于懷。
第三首《秋夕》:詩人雖然是在寫秋夕美好的月色與故園。但所見所感盡是:疏柏黃柳,露華空廊,燈花漏水,寒鴉蟲鳴等等伴隨著“白發人”凄度長夜。在一片寥落空寂之中,驚呼“衰病斷腸”! 這可見中國文人對于悲秋、惜秋、嘆秋和遣秋的傳統影響是多么深刻! 即使被譽為“獨特高格”的劉基這樣的詩人,也難于免俗。
最后一首《冬暖》:對于此詩的理解,我很同意郝兆矩等人的看法,他們說:南國冬天,溫暖如春,不但江楓秋色未變,桃樹竟然開了花,汀草也在抽新芽;再加落日蝶舞,小池蛙鳴。這是多么美好向榮的景象! 但“城上幾時罷擊柝,愁見海云蒸晚霞”。詩人仍擺脫不了愁緒,看到晚霞就聯想到戰火在燃燒。
****
對于劉基詩歌的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清人沈德潛曾經作過很好評價。他說:
元季詩都尚辭華,文成 (即劉基) 獨標高格,時欲追逐杜韓,故超然獨勝,允為一代之冠。
( 《明詩別裁集》 卷一)
事實正是如此,明初詩壇上一些經過元末社會大動亂的作家,其作品不僅富有社會內容,有較高的人民性,而且努力創造一種新風格來汰洗元人的纖媚習氣。這批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劉基、高啟和宋濂。劉基的詩風,更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古樸雄放,沉郁蒼涼。我們選讀的這些詩歌,正是這個詩風的體現。
上一篇:《兩宋詩歌·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并引(六十首選七)》鑒賞
下一篇:《清代詩歌·吳偉業·圓圓曲》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