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祭歐陽文忠公文》鑒賞
嗚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國有蓍龜,斯文有傳,學(xué)者有師,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為。譬如大川喬岳,不見其運動,而功利之及于物者,蓋不可以數(shù)計而周知。今公之沒也,赤子無所仰芘,朝廷無所稽疑,斯文化為異端,而學(xué)者至于用夷。君子以為無為為善,而小人沛然自以為得時。譬如深淵大澤,龍亡而虎逝,則變怪雜出, 舞鰌鱓而號狐貍。 昔其未用也,天下以為病; 而其既用也,則又以為遲;及其釋位而去也,莫不冀其復(fù)用; 至其請老而歸也,莫不惆悵失望,而猶庶幾于萬一者,幸公之未衰。孰謂公無復(fù)有意于斯世也,奄一去而莫予追。豈厭世溷濁,絮身而逝乎?將民之無祿,而天莫之遺?昔我先君,懷寶遁世,非公則莫能致。而不肖無狀,因緣出入,受教于門下者,十有六年于茲。聞公之喪,義當(dāng)葡匐往救,而懷祿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緘詞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
(《蘇東坡全集》)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 ,北宋杰出的文學(xué)家歐陽修去世了,文壇震動,士林悲哀。當(dāng)時蘇軾只有30余歲,正自請在外,聞知噩耗后,心情非常悲痛,便寫下了這篇祭文。
在蘇軾的文學(xué)成就未全面展現(xiàn)以前,歐陽修是北宋文壇公認的領(lǐng)袖,他在詩、詞、文、史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時他又喜歡提攜青年,獎掖后進,許多著名的文學(xué)家都曾出自其門下,蘇軾就是其中的一個。因此文章一開頭就對他在文壇上的地位作了充分肯定,喻為“大川喬岳”,認為他在文壇上所作的貢獻是無法估量的。
歐陽修早年家境貧困,晚年官作得很大,對王安石變法中的有些內(nèi)容如青苗法等是不贊成的,他去世時,正是王安石變法的高潮之際,而蘇軾本人對王安石的變法也持有不同意見,在政治上與歐陽修的態(tài)度較為一致,因此,他認為歐陽修的去世不僅是文壇的一大損失,同時也是他們這一派政治勢力的一個重大削弱。文中“赤子無所仰芘,朝廷無所稽疑” (稽疑此處指不同政見的爭論) 等語,都是指的這個意思。 而“小人沛然自以為得時”、 “變怪雜出”、 “舞鰌鰌而號狐貍”等,都是暗指王安石及其新黨。
由于歐陽修年輕時主張革新,要求去除積弊,曾受到政敵的打擊排擠,屢被罷官貶職,所以文章隨后又追述了他坎坷起落的一生。最后又以自己與歐陽修的私人交往和悲痛的悼念心情而結(jié)束。
該文因涉及對王安石變法的內(nèi)容,過去一直未被入選,此次收錄,本身就是一個突破。而從文章本身來說,感情深痛,情辭哀切,整個行文中都有一股痛悼之情溢于言外。語言上多有排比,可以隱隱地感覺到作者的駢文根底是很深的,但絕無矯揉造作之態(tài),而是真摯流暢,給人以一氣呵成之感。
上一篇:《宋·陸游·神女峰》鑒賞
下一篇:《宋·歐陽修·祭石曼卿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