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三子》
陳師道
夫婦死同穴,父子貧賤離。
天下寧有此?昔聞今見之!
母前三子后,熟視不得追。
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
有女初束發,已知生離悲。
枕我不肯起,畏我從此辭。
大兒學語言,拜揖未勝衣。
喚爺我欲去!此語那可思?
小兒襁褓間,抱負有母慈。
汝哭猶在耳,我懷人得知?
陳師道很窮,老婆孩子餓肚子。元豐七年 (1084),他岳父郭概到四川去做官,把女兒和外孫全部帶走,以減輕女婿的生活負擔。陳師道于送走他們后作此詩。
前八句寫與老婆孩子分別。頭兩句寫分別原因,吞吐哽咽: 夫婦活著不能同住一起,看來只有等待死后“同穴”了! 為何活著不能同住,“父子貧賤離”一句作了補充說明: 因為“貧賤”,養不活妻子兒女,才落到這一地步。“母前三子后,熟視不得追”,語極沉痛。“熟視” 三個孩子跟著母親走了,真想把他們追回來; 但追回來又拿什么填肚子! 因此,想追又 “不得追”,不禁嗟嘆哀怨,質問老天怎么這般不仁慈。
后面十二句,補寫離別慘景。女兒年紀大一點,已懂得別離的悲哀,因而枕在父親身上不肯起來,害怕從今以后再見不到父親的面。大兒子才學習說話,身體稚弱,連拜、揖時穿的衣服都顯得沉重,卻連聲呼喊: “爸爸,我要去! 我要去!” 小兒子還在襁褓中,在母親背上哭哭啼啼。
全詩由作者用 “我” 的口吻直接傾訴別妻、別兒女的悲慘情景,語言簡短、質樸,字字發自肺腑,表現力極強。三個不同年齡的幼兒在分別時的不同表情和他們隨母遠去的情態,以及作者仰呼蒼天、痛徹五內,熱淚迸流的神情,都躍然紙上。不難設想,如果作者改用華麗的語言,必將給人以華而不實、言不由衷的感覺。有人批評這首詩“文采不揚”,乃是由于不懂得 “至情無文” 的道理。
上一篇:王昌齡《出塞(其一)》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