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樊順之》言情贈友詩歌
弓刀十驛岳蓮州①,渭水秦山得意秋。
王粲從軍正年少②,庾郎入幕更風流③。
寒鄉況味真雞肋④,清鏡功名屬虎頭⑤。
寄謝溪風亭上月,老來乘興欲西游。
“弓刀十驛岳蓮州,渭水秦山得意秋”是說在這金秋季節里,天高氣清,你弓刀一身,意氣昂藏,到遙遠的華州去從軍。躍馬于渭水秦山一帶,正是你得意之時啊。“弓刀”啟下聯“從軍”、“入幕”。“十驛”指從樊家鄉定襄到華州的距離,不一定是實指。這兩句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地點,對方的目的地,此別的因由,同時,以清秋季節和秦地的山水襯托人的精神風貌。
“王粲從軍正年少,庾郎入幕更風流”意思是: 你像王粲從軍時一樣年輕,比庾杲之入幕更加風流。王粲投依荊州劉表時,年僅十六歲,這里是稱贊樊風華正茂。庾杲之入王儉幕,深得幕主的器重和賞識,時人也以為值得欽羨,所以,這個典故含有多層意思,一是稱揚他像庾一樣才華橫溢,風流倜儻,二是預祝他此行不虛,當得重用。此外,也暗示了樊所投之人非平庸、奸詐之輩,而是像王儉那樣位望崇高的人物。“正”、“更”兩個響亮的去聲字,流露出詩人對樊的褒揚和喜愛。
“寒鄉況味真雞肋,清鏡功名屬虎頭。”兩句意思是: 自己退處寒鄉,景況蕭條,情味索然,如同雞肋一樣,不值得過分留戀。你生有富貴之相,出去闖蕩,功名富貴正是屬于你這樣的虎頭燕頷的人物。“清鏡”與首聯 “得意”相應。對鏡自視,“虎頭”貴相,見出詩人想象中的樊的躊躇滿志。
末兩句承上 “寒鄉”而來,表明詩人自己的打算,進一步鼓勵樊的從軍。謝,辭別; 寄謝,遙遙作別。溪風亭上月,即溪上清風,亭上明月。詩人說樊的從軍已激發起他的功名之心,他要告辭溪風亭月,結束鄉居生活,乘著豪興,策馬西游。其實,他不一定就真的從此成游,這里講的只是他當時的情緒感受,但我們從中也可看出他對樊從軍的激賞或有意這樣說以示鼓勵。
送別詩往往都顯得難分難舍,情意綿綿。即便是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豪語,也有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情感安慰在內; 即便是王維送落第的綦毋潛還鄉,需要對他百般開導,也有 “置酒金門道,同心與我違”的情話。而此詩卻不然。它除了首尾二聯隱約透露出分手的消息外,分別時的景物、情意全不見。這可能是因為詩人已“老”而樊 “正年少”,二人不屬于同一個感情階層,但更主要的恐怕還是因為詩人是德高望重的前輩,他知道對于樊這樣有著遠大志向和抱負的青年來說,此時所需要的不是纏綿的情緒,而是老一輩名人志士的理解、關懷及至表揚,所以,在詩中,他以主要的篇幅,從三個方面對樊加以鼓勵,以堅定其信心。“年少”、“風流”著眼于青年人的共性; 富有朝氣,富于春秋,是說年輕應當有為,其中還以 “虎頭”貴相預祝他成就功名。緊接著,第二層,從樊從軍背景上對他的行為加以肯定。在詩人看來,與其像自己這樣守在況味如雞肋的寒鄉,蹉跎年華,終老一生,不如走向外面的世界,做一番闖蕩探求,這也就說明樊之從軍不是仰仗年少、空慕風流的無聊舉動,而是有著建功立業的志向的。最后,詩人以自己的行動打算證明西行值得向往羨慕。盡管沒有別時的依戀,別后的相思,但詩人的一片關懷、愛護和期待之情卻也深綿殷切,感人至深。
注釋
①岳蓮州: 指西岳華山所在的華州。《華山記》: “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因曰華山。” ②王粲: 字仲宣,東漢山陽高平 (今山東鄒縣)人,“建安七子”之一。漢末動亂中,隨父離開家鄉,兩遷長安。十六歲時,從軍荊州,依附劉表。③“庾郎”句: 庾杲之為王儉衛將軍長史,蕭緬給王儉信中說: “庾景行泛淥水,依芙蓉,何其麗也。”時人以入王儉府為入蓮花池,認為值得羨慕。④雞肋:《三國志·魏志》裴松之注: “時操欲還,出令曰 ‘雞肋’ ,官屬不知所謂,楊修曰: ‘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 ”后用以比喻沒有多大價值和意義的事情。⑤虎頭: 舊時相命家以虎頭為貴相。《東觀漢記》十六寫班超: “相者曰: ‘生燕頷虎頭,飛而食肉,此萬里侯相也。,”又: 東晉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曾為桓溫及殷仲堪參軍,義熙初任通直散騎常侍。
上一篇:《送杜審言》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