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荊軻刺秦王
司馬遷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1),而秦舞陽奉地圖匣(2),以次進。至陛(3),秦舞陽色變振恐(4),群臣怪之。荊軻顧笑舞陽(5),前謝曰(6): “北蕃蠻夷之鄙人(7),未嘗見天子,故振慴(8)。愿大王少假借之(9),使得畢使于前(10)!”秦王謂軻曰: “取舞陽所持地圖! ”軻既取圖奏之(11),秦王發圖(12),圖窮而匕首見(13)。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14)。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15),袖絕(16)。拔劍,劍長,操其室(17)。時惶急,劍堅(18),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19)。群臣皆愕,卒起不意(20),盡失其度(21)。而秦法: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22);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23),非有詔召不得上(24)。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乃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以手共搏之 (25)。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26)。秦王方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 “王負劍(27)!”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28)。荊軻廢,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29); 不中,中銅柱。秦王復擊軻,軻被八創(30)。軻自知事不就(31),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32): “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33)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34)。”于是左右既前殺軻,秦王不怡者良久(35)。
〔注釋〕(1)奉: 捧。 樊於(wu)期: 秦將, 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國。函: 盒子。(2)秦舞陽: 燕國勇士。此行荊軻為正使,他是副使。地圖: 指燕國南部的督亢的地圖。(3)陛: 殿前的臺階。(4)振恐:振,作“動”解,引申有“戰栗”之意; 恐,恐懼。(5)顧: 回看。(6)謝:謝罪。(7)北蕃: 北方的藩屬。蠻夷: 自貶之詞。鄙人: 粗野之人,指秦舞陽。(8)慴(zhe):害怕。(9)少: 稍微。假借:這里是寬容的意思。(10)畢使:完成使命。(11)奏: 進獻。(12)發圖: 把卷成一軸的地圖張開。(13)窮: 盡。見: 同 “現” 。(14)揕(zhen):用刀劍等刺。(15)自引而起: 自己抽身站起。(16)絕:斷。(17)操其室: 提住了劍鞘。(18)堅: 緊。(19)環: 環繞。(20)卒(cu): 同 “猝” ,倉促。(21)度: 常態。(22)尺寸之兵: 意思是指“任何武器” 。尺寸,極言微細。(23)郎中:宮廷的侍衛。陳: 排列。(24)詔: 君主的命令。(25)搏:搏斗。(26)侍醫: 隨侍在國君左右的醫官。夏無且(ju): 人名。提(ti): 投擊。(27)負劍: 背劍,把劍推到背上。(28)股:大腿。(29)引:舉起。擿(zhi): 同“擲”。(30)被: 受。八創: 八處受傷。(31)不就: 不成功。(32)箕踞:伸開兩腳坐在地上,形似簸箕,表示倨傲。(33)生劫:抓活的。(34)約契: 訂立盟約,指迫使秦王答應退還諸侯的土地。(35)不怡(yi):不愉快。
〔鑒賞〕《荊軻刺秦王》節選自《史記·刺客列傳》。司馬遷在荊軻身上傾注了真摯而深沉的感情,在這段選文里真實而曲折地再現了荊軻刺秦王的壯烈場面,贊揚了荊軻為反抗強秦不惜自我犧牲的俠義精神。選文分為四個層次。先寫荊軻獻圖。咸陽宮內氣氛莊嚴,秦王著朝服、設九賓,以最隆重的外交禮節迎接荊軻。荊軻捧著裝有樊於期頭顱的匣子,秦舞陽捧著燕國督亢的地圖,三拜九叩,依次而進。朝廷上下金鼓齊鳴,山呼萬歲。秦王自然樂不可支,因為樊於期是他用“金千斤、邑萬家”懸賞的叛將,督亢又是燕國南部肥沃富饒的地方。而今,全憑自己的赫赫威勢,就令燕國派特使奉上,這是何等的威風!他正陶醉在勝利之中,哪里想到會風云突變,危在旦夕。這個場面對荊軻也非常有利,一切都照計劃進行。就在勝利在望之際,頓生不測風云。秦舞陽在秦王的臺階前“色變振恐”。秦舞陽原也是燕國的一名勇士,十三歲時就敢殺人,因此,被太子丹選為荊軻的副手。舞陽臨戰前的恐懼,引起了朝廷上下的懷疑,群臣“怪之”。形勢萬分危急,不僅秦舞陽性命難保,更重要的是謀刺秦王的計劃面臨危機。危急關頭,荊軻先是對秦舞陽回頭一笑,這一笑,使緊張的氣氛為之一轉。接著,荊軻又沉著地上前一步,向秦王謝罪: “北蕃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慴。”這是解釋舞陽色變振恐的原因,因為是下賤之人,沒有見過天子,言下之意是天子的聲威使舞陽見之而色變。這解釋之中帶有恭維,使秦王聽之聲聲順耳。然后又說: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畢使于前!”秦舞陽手中捧著的可是富甲一方的寶圖啊! 荊軻對秦王的心理早就了如指掌,三言兩語就巧妙地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地圖上來。秦王果然上當,不再深究舞陽的色變振恐,命荊軻獻上圖來。荊軻從容地從舞陽手中取過地圖,順利地獻給了秦王。至此,危急的形勢徹底緩解,事態又順著荊軻的計劃發展。面對如狼似虎的秦王,氣象森嚴的咸陽宮,勇士秦舞陽色變振恐,荊軻以其從容鎮定隨機應變,化兇為吉。兩相對比,鮮明地表現了荊軻的勇敢機智。特別是一“笑”和一 “謝” 兩個細節,更是充分地表現了荊軻臨危不亂、大智大勇的英雄氣度。
以上一段寫獻圖,這是荊軻刺秦王的前奏,也是刺秦王的先決條件。下一段開始敘寫荊軻刺秦王。只見秦王得意洋洋地打開地圖,不料“圖窮而匕首見” 。這把匕首太子丹用百金購得,并“使工以藥焠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事情起于一瞬之間,秦王還沒有反應過來,荊軻“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因,表示時間的副詞,“就” 的意思,暗含“立即”之義,可見荊軻動作敏捷。左手右手各有分工,可見荊軻沉著機靈,手腳麻利。一手抓秦王之袖,一手持匕首刺之,將天下至尊置于股掌之間,持刀相刺,足見其不畏強暴、舍生忘死。可惜,沒有刺中。“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秦王這一驚非同小可,立即抽身直跳起來,竟將衣袖扯斷,從荊軻之手逃脫。秦王立即拔劍還擊,然而,由于“惶急” ,加之劍長,劍鞘又套得緊,一下子不可能從腰間拔出來。荊軻一刺未中并不罷休,緊緊追逐秦王不放,秦王只好“環柱而走” 。荊軻的壯舉,把咸陽宮內的群臣嚇得魂飛魄散。作者用 “群臣皆愕” 、“盡失其度”八個字,活脫脫地畫出了這群酒囊飯袋,在突起事變面前一個個呆若木雞、驚慌失措的丑態。接著,作者抽出筆墨,交代了荊軻如入無人之境、朝廷上下竟然束手無策的原因: “秦法: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近君者無兵器,執兵器者又不近君,即使手中有兵器,無詔令不論情況如何緊急也不能上殿。秦王制法本為保護自己生命安全,結果作繭自縛,真正遇到不測,卻兵在眼前救不得,豈不是絕妙的諷刺。群臣惶急之余,一個個手忙腳亂。蜂擁而上七手八腳地“共搏” 者有之,用所捧藥囊投擊者有之,在殿下高聲叫嚷“王負劍”者有之。咸陽宮內亂成了一鍋粥,作者卻能夠條理清晰地一一寫來。朝廷上下的驚恐萬狀,有力地烘托了荊軻的形象。由于一刺未中,形勢對荊軻越來越不利。在左右的提醒下,秦王把劍鞘推到背上,把劍拔了出來。于是,用劍擊荊軻,“斷其左股” ,荊軻被廢,不能再追逐秦王,當然也無法再接近秦王行刺。但是,他決不束手待斃,毅然高高舉起匕首,用盡全身的力量向秦王狠狠地擲去。可惜,這二刺又不中,雪亮的匕首高高地釘在咸陽宮銅柱之上。《戰國策》里本只有“中柱”二字,司馬遷加了一個“銅” 字。有人認為,“中銅柱” 太夸張了,因此,將“銅”改為“桐”。于是,在《史記》不同的版本里“中銅柱” 、“中桐柱”二說并行。“中銅柱”成為荊軻的一個壯舉,成為荊軻勇猛無畏精神的見證。荊軻二刺又不中,而且丟了匕首,秦王長劍在握,加上秦臣群起而攻之,形勢對荊軻更加不利。“秦王復擊劍,軻被八創。”秦王先斷其左邊的大腿,繼而又砍傷他八處,表現出報復時的十倍的仇恨,百倍的瘋狂,充分暴露了兇殘狠毒的本質。“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 ‘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這里通過人物心理、動作、語言的描寫,完成了對荊軻形象塑造的最后一筆,集中表現了他視死如歸舍生取義的精神。難怪左右殺死荊軻后,秦王仍然心驚肉跳惶惶不安,“不怡者良久”。
司馬遷懷著對荊軻十分贊賞的心情,通過荊軻獻圖、一刺秦王、二刺秦王、視死如歸四個層次的敘寫,生動地再現了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咸陽宮里發生的一幕壯烈的悲劇,細致地刻畫了舍生取義的刺客荊軻的形象。荊軻的形象有這樣幾個顯著的特征: 首先,荊軻是一個有一定的政治頭腦的刺客。他對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有足夠的認識,他知道“此國之大事也” ,成敗與否直接影響到燕國的生死存亡。他對“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的危險性也有清醒的預見。易水送別時,荊軻高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悲壯的歌聲說明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次,“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先是田光以死相激,他才勉強去見太子丹。后來太子丹竟疑他改悔,逼他上路,令其大為不快。但是,既與太子約定,也就舍生忘死去辦,即使赴湯蹈火,依然義無反顧。第三,不但有勇而且有謀。他反抗強暴,勇敢頑強,敢笑敢罵,臨危不懼,寧死不屈,敢于刀刃相見。同時,他又沉著機警,善于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逢兇化吉。這三個特征說明荊軻并非為知己賣命的有勇無謀的一介莽夫,盡管他也使用了毫不足取的普通刺客的個人冒險手段,但是他與普通的刺客相比,具有明顯的高下之別。荊軻是失敗了,然而,我們不能以成敗來論英雄,正如太史公所說: “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 ” (《刺客列傳》)他反抗強暴的壯烈行動,千百年來激勵了無數的仁人志士為反抗強權推翻黑暗統治而英勇斗爭。
司馬遷寫荊軻全靠“實錄” ,決不虛構夸張。本篇史實主要據《戰國策》,除此而外,司馬遷還親自調查了曾與夏無且交游的具知其事的公孫季功、董生等人,獲得了第一手資料,互相參照驗證,糾正了一些流傳的妄說。實錄精神還表現為純客觀的敘述,作者把主觀感情灌注在字里行間,而不直接發一句議論。荊軻的光彩照人的形象正是通過荊軻的 “笑” 、“謝” 、“揕” 、“逐” 、“擿” 、“罵”等具體的語言、行動表現出來的。再如:選文中三次用 “惶急”一詞,寫秦王和群臣的忙亂,用 “不知所為”寫秦王的失魂落魄,用 “皆愕”寫群臣呆若木雞,用 “盡失其度” 寫群臣倉皇失措,無不傳神精到,在客觀敘述中明顯地帶有譏刺。
“荊軻刺秦王” ,事情本身就很驚險,再加之這一切全發生在極短的時間之中,更有秦舞陽見虎而色變在前,荊軻兩刺不中在后,真是危機四伏,險象叢生。作者卻從容不迫,按事情先后順序一一道來,逼真地再現了這個緊張而又壯烈的場面。在 “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之際,作者巧妙地運用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寫法,騰出手來寫群臣的反映,接著又插敘秦法,寫完群臣又回到環柱而走,既講清了事實,又注意到文章的起伏跌宕。
作者還善于調節語言的節奏以適應文章表達的需要。“北蕃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畢使于前。”這段話婉曲而悠長,不但使秦王聽之順耳,而且也表現了荊軻的坦然沉著。“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這一段用詞簡練,語句短促,令人感到形勢的緊迫性,并且透過這急促的語句也不難看出秦王的驚慌失措。
在歷代統治者眼里,荊軻與所有的游俠、刺客都是擾亂社會的暴徒。南宋鮑彪為《戰國策》作注時說: “軻不足道也”。朱熹更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而司馬遷卻專設《刺客列傳》、《游俠列傳》,對他們舍生取義的俠義精神倍加贊賞,特別是在本篇中,運用眾多的藝術表現手法,精心刻畫了“磊落殊不倫”的荊軻的形象,熱情歌頌荊軻不畏強暴、舍生取義的精神,表現了司馬遷深刻的人民性思想。
上一篇:《古文觀止·戰國策·蘇秦以連橫說秦》鑒賞
下一篇:《古文·虎丘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