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歌·吳偉業·圓圓曲》鑒賞
吳偉業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
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
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
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
許將戚里空侯伎,等取將軍油壁車。
家本姑蘇浣花里,圓圓小字嬌羅綺。
夢向夫差苑里游,宮娥擁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
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
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唯有淚沾衣。
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
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
坐客飛觴紅日莫,一曲哀弦向誰訴?
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
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
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后約將人誤。
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
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
遍索綠珠圍內第,強呼絳樹出雕闌。
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
蛾眉馬上傳呼進,云鬟不整驚魂定。
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
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
斜谷云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
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
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
舊巢共是銜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
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
一斛珠連萬斛愁,關山漂泊腰支細。
錯怨狂風飏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
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徑塵生鳥自啼,屟廊人去苔空綠。
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
《圓圓曲》這首長歌,是《梅村集》中最著名的七言歌行代表作。大約作于清順治八年(1651)八月以前,意在斥責吳三桂為個人恩怨背叛明王朝,失節降清的罪行。但這種斥責是通過陳圓圓一生悲歡離合的經過,反映明清之際社會大變動,只用了詠嘆、諷喻等手法委婉地進行的。因此,斥責與諷刺,卻是含蓄的。
圓圓,即指明末蘇州名妓陳圓圓。她本姓邢名沅,字畹芬,小字圓圓。明末,遼東總督吳三桂納之為妾。后吳三桂出鎮山海關,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占明都北京,陳圓圓被俘。三桂大怒,乞請于關外清軍,引兵攻陷北京,圓圓仍歸三桂,后隨夫君入云南。吳三桂攻陷了云貴南明政權,殺了明永歷帝。及至康熙十二年(1673),吳三桂又舉兵反清,十七年時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稱帝,不久,病亡。而陳圓圓晚年出家為女道士,改名為寂靜,字玉庵。
據傳,吳偉業這首《圓圓曲》是仿白居易《琵琶行》、《長恨歌》之體而作的,是一篇史事之實錄。吳三桂曾以重金求去此詩,但詩人未允。
****
這篇七言歌行,篇幅較大,擁有十一個自然段、78句,共549字。從內容上大體可分為四大段——
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三桂入關
(吳三桂“為紅顏”,引清兵揮師入關)
第二段(2-7):吳、陳離合經歷
(追述吳三桂得陳圓圓的曲折經歷)
第一層(2-4):側重寫陳圓圓美貌及遭際;
第二層(5-7):側重寫吳三桂愛寵陳圓圓。
第三段(8-9):榮貴與艷羨
(圓圓榮貴為姐妹稱羨,其實是名寵實哀)
第四段(10-11):刺吳丑行
(諷刺吳三桂為女色而叛明、身敗名裂)
第一段(1自然段):吳三桂入關
(吳三桂“為紅顏”引清兵揮師入關)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
此處鼎湖,借指帝王之死。相傳黃帝鑄鼎飛升之處,后世名是處為“鼎湖”。后代詩文常以此典稱帝王之死。這里,指明末崇禎帝自縊于北京煤山。破敵,是說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攻破李自成掌握下的北京義軍。下玉關,自山海關南下。玉關,原旨甘肅玉門關,此借指山海關。六軍,泛指軍隊。
前四句是說,李自成攻克北京之后,明思宗朱由檢于煤山自縊離開人世,吳三桂引清兵揮師入關,打敗義軍,攻陷北京;全軍上下披麻戴孝,哀悼崇禎帝之死。吳為什么要引清兵入關呢?就是為紅顏陳圓圓。
這是詩人的看法,下邊四句是作者擬吳之口吻為自己作辯說:
我吳三桂不是為了陳圓圓被俘而引清兵入關,而是為了報國仇家恨;李自成這些逆賊沉緬于酒色荒淫,定將為天所誅。就要進軍黑山,追剿農民賊軍,現在,我已哭祭過皇帝和至親,以后再見了! 此處之逆賊,指李自成,對農民起義軍的蔑稱。荒宴,沉緬于酒色。電掃,比喻進擊神速,有如閃電。黑山,原指漢末黃巾軍起義地點,此借為李自成活動之處。君親,君,指明崇禎帝;親,指吳之父吳襄。
這是首段,主要是說吳三桂為了陳圓圓新義軍所擄,一怒之間,引進清兵揮師入關,并攻下北京,隨即又率軍西征。
第二段(2-7):吳陳離合經歷
(追述吳三桂得陳圓圓的曲折經過)
這一段所占篇幅最大,大約有如下兩層意思:
第一層(2-4):側重寫陳圓圓美貌及遭際
這一層詩中,首敘初見陳圓圓;次狀她的美貌多才及愿望;再說圓圓入宮,復出為妓。先看初見圓圓——
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里空侯伎,等取將軍油壁車。
田竇家,原是西漢外戚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竇嬰。此借指思宗之外戚周國后家的周奎。戚里,漢代長安城中帝王外戚居住之處,此借指周皇后之父周奎之家。空侯伎,即彈箜篌的歌伎,即陳圓圓。空侯,同箜篌,古代弦樂器,體長而曲,三十二弦。
這是說,陳與吳初見時約在崇禎十五年(1642)之后,在外戚周奎家中。在顯貴的皇親國戚的歌舞場中出現了陳圓圓這位美艷如花的嬌女。周奎愿意把自己家中的歌伎陳圓圓送給吳三桂,只等著吳將軍放專為婦女而設的“油壁車”來迎娶她。
這是吳三桂與陳圓圓初見情景,以及他們的結緣經過。以下一段文字,補敘了陳圓圓的狀貌及其愿望——
家本姑蘇浣花里,圓圓小字嬌羅綺。夢向夫差苑里游,宮娥擁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
這里是說,陳圓圓家本就住在蘇州浣花里,她的小名,叫嬌羅綺。從小就希望自己也如西施之美,與君王游于宮苑之中,同宮女們一道陪伴君王起居。她前生想是常在采蓮涇泛舟采蓮的西施吧。她家門前正好也有一片“橫塘水”。浣花里,唐蜀中名妓薛濤居浣花溪。這里是借用。嬌羅綺,語出江淹《別賦》:“羅與綺兮嬌上春。”此取其美好之意。橫塘水,在蘇州西南之胥門外。此正好同首句“浣花里”相呼應。
這里,詩人用了歷史上兩個多才多藝美女西施和薛濤來比陳圓圓,寫出她的美貌而多才,也表現了她的追求與夙愿。
下續八句是寫圓圓入了宮,后又復出為伎。先看前四句——
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唯有淚沾衣。
正當在橫塘歡快地泛舟采蓮時,不知那里的豪門強行取載而去,(這里暗指周奎強取圓圓入宮之事)。這個遭遇難道不是“紅顏薄命”嗎? 因此,這時的陳圓圓,只有流淚不止。因為禍福難料,實在不情愿入宮。
后四句——
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
宮掖,宮中。掖,即掖庭,宮中嬪妃所居之旁舍。永巷,原指宮中的長巷。此泛指宮女居住的后宮。這是說,氣焰沖天的外戚周家,直通后宮皇后,可是送入宮中的陳圓圓,雖然貌美如花,卻無人賞識,遭到崇禎帝拒納。圓圓從宮中出來后,仍居周家為家伎,被教會更多新歌侍客,竟使滿座驚倒。
以上三小段文字側重寫了陳圓圓。下邊又用三小段著重描述吳三桂,兼敘圓圓。即——
第二層(5-7):側重敘吳三桂寵愛陳圓圓
它從以下三方面來敘寫:
①三桂納妾后即別——
坐客飛觴紅日莫,一曲哀弦向誰訴? 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 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后約將人誤。
座上的看客邊欣賞歌舞邊傳杯飲酒,自早晨直至晚上;歌女的哀怨能向誰訴說呢?飛觴,即舉杯。莫,為“暮”之本字,晚上。白皙(xī析),膚色白凈。通侯,古代爵位之名,此指吳三桂。吳三桂膚色白凈,年輕俊美。他看中了舞中歌伎陳圓圓不斷地顧盼著,十分愛憐。這里的花枝喻陳圓圓的優美體態。自從吳三桂帶走如出籠之鳥的陳圓圓之后,正盼著過恩愛生活時,卻又像廝守在銀河兩岸的牛郎織女一般不能長久團聚。最可恨的是那要吳出關守衛的軍令拼命地催促,實在空留后會之約,將人耽誤了。嬌鳥,喻指圓圓有如出籠之鳥。
這節文字,是說吳三桂自周家娶得陳圓圓后,正欲相聚歡樂之時,卻為軍令所逼,匆匆別離,說是“再見”、“再見”,實際上后會難期,等于留下了個誤人的空約。
②失而復得——
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遍索綠珠圍內第,強呼絳樹出雕闌。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
蟻賊,對李自成義軍之蔑稱,因人多如蟻,故稱。這里的思婦,是指陳圓圓。因她是吳三桂所聘之妾,故曰“思婦”。樓頭柳,語出王昌齡《閨怨》詩:“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視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粉絮,即楊花。比喻未從良的妓女。
這是說,兩人難分難舍地別離之后,一直未曾再見。忽然間,北京為李自成攻克,義軍滿城。只可憐那原已為吳三桂之聘妾,這時,仍被認為未從良的“煙花妓女”。人們到處圍著內宅在搜尋家妓,又強行喚出藏身于雕欄間的歌女。這里的綠珠與絳樹,均為著名歌女。前者為西晉富豪石崇的家妓;后者為曹魏時著名歌女。詩歌說,假如不是吳三桂全軍獲勝,怎么能夠用馬匹迎回陳圓圓呢?
這段文字是敘述李自成攻克北京,陳圓圓被俘,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奪回京師,打退義軍,陳圓圓失而復得。
③圓圓隨軍西征——
蛾眉馬上傳呼進,云鬟不整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斜谷云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
前四句是說,吳三桂攻占北京后,緊追李自成至山西,尚不知陳圓圓下落。他的部將于都城訪得陳圓圓立即飛騎喝道傳送。這時的圓圓云鬟散亂,驚魂稍定。吳三桂正在軍營中結彩樓,列旌旗,簫鼓三十里,親往迎接,圓圓淚痕斑斑,顯出一副嫵媚的神態接受遠迎。這里的蛾眉,原喻指美女,此指圓圓。云鬟,即云鬢,婦女頭發。蠟炬,即蠟燭。此用魏文帝迎娶薛氏之典。據《拾遺記》載:文帝(曹丕)聘娶薛靈蕓,未到京師數十里,燒燭之光相繼不絕。吳三桂也仿此行事。啼妝,女子假意擦拭眼下,像抹淚的樣子,裝出一種嫵媚之姿。
后四句是說,吳三桂掌握著自行征伐的特權,大張旗鼓地向關中進軍,追擊義軍,金牛峽道走著上千的兵車。一路上陳圓圓也隨軍經過高聳入云的褒斜道,并乘夜追趕到大散關,已經月落夜深了,才打開妝奩梳理。專征,古代帝王授予將師掌握軍旅特權,不待天子之命,得以自行征伐。金牛道,一名褒斜道,是一條自今陜西眉縣至褒城之間的古棧道。斜谷,在眉縣之西南,是褒斜道中的一段。散關,即大散關,在今陜西寶雞市西南的大散嶺上。這里,是寫陳圓圓跟隨吳軍西征,由秦川到達了漢中。
以上是第二大段的全部內容,其中心是:追憶吳三桂與陳圓圓離合之經過。如詩所述,這是一個比較曲折的經歷,富于傳奇性。吳三桂開初得到陳圓圓,已經費了許多周折(先入宮,后家妓,最后為妾);即得之后,又經過為義軍所擄,然后借清兵之力,趕走李自成,才重新迎還陳圓圓:得而失失而又得,真算得離奇曲折。這是本篇重點描述的部分,但點題之筆卻在篇末。下邊,從另一角度,插述陳圓圓的遭遇及其反映。
第三段(8-9):榮貴與艷羨
(圓圓榮貴為姐妹稱羨,其實是名寵實哀)
這一段,有二層意思——
第一層(8小段):姐妹稱羨圓圓榮寵
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舊巢共是銜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當圓圓榮貴的消息傳到蘇州家鄉時,正是十年后烏桕紅葉的季節。當年教唱的師傅(即“伎師”),為圓圓未在亂離中遭難而高興;當年一道的姐妹們也都在想念著陳圓圓。大家當年住在一起都過著地位低微的“銜泥燕”生活,現在圓圓飛上了高枝,變成了地位顯貴的“鳳凰”了。此時,圓圓的同伴女友,總是在酒杯面前悲嘆自己年大了,而圓圓的丈夫卻居于封侯封王的高位。這里的尊,同樽,酒杯。擅,居。侯王,泛指位高權重。
這段文字,用了兩個對比,即:同伴與圓圓的兩種不同生活、地位的對比;又以圓圓往昔與今日的不同地位的對比,以“艷羨稱頌”方式,來襯托陳圓圓的榮貴。
第二層(9小段):圓圓的榮寵是福是哀?
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一斛珠連萬斛愁,關山漂泊腰支細。錯怨狂風飏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
這是說,當年圓圓只為蘇州名妓之累,招致豪門貴戚的紛紛追逐寵愛。現在偌大的名聲、高貴的身價,帶來的卻是“萬斛愁。”她輾轉各地,不斷漂泊,致使腰支瘦損。陳圓圓還埋怨自己身世有如乘風飄零的落花,表面上似乎是天地間充滿無邊春色,其實不然! 這里的“一斛明珠”,是化用唐代的一個典實,即《梅妃傳》:唐玄宗思念梅妃,正值外國來使進貢寶珠,玄宗隨即封賜一斛珠子給梅妃。詩人引用此典,意在說明今日之受寵,帶來日后的悲哀。
這段文明是寫陳圓圓的榮貴與寵愛,旁觀者看來是“福”,當事者卻感到的是“累”,也就是“名寵實哀”。
這層意思很重要,關系到對陳圓圓此種生涯的認識與評價,也是詩人對主人公某種同情。
第三大段的兩層意思,就是從兩個不同角度,即旁觀者的艷羨與當事者的悲哀,進一步描述陳圓圓的性格,揭示她的悲涼心境。
第四段(10-11):刺吳之丑行
(諷刺吳三桂為女色而叛明,身敗名裂)
本段也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10小段):“遺臭”與“留芳”
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這六句是說,曾經聽說美女會給人帶來禍害,而吳三桂卻因陳圓圓反使自己名聲大振。豈可因妻子私情而關涉軍國大計,這雖然是由于英雄多情無可奈何而為之,但是全家(即吳襄一家)八口卻因此送了性命,成了土灰,而徒然讓一代美人留名史冊。
這里補釋幾個疑難詞語:
傾國、傾城——原指美麗女子能傾覆一國一城,造成極大禍害。后來用來形容女子極端美麗。
周郎——三國時的周瑜,字公瑾,早年就為吳國名將,人稱“周郎”。他娶了小喬為妻,因而名氣更大。此用周郎比吳三桂。
全家自骨——這里是指吳襄一家之事。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圓圓在三桂父吳襄處,李自成曾令吳襄招降三桂,遭到三桂拒絕,于是吳家八口全為義軍所殺,僅圓圓脫險。
照汗青——照耀史冊。古人在竹簡上寫字,先用火薰灸使青竹出汗(吐出水分),以便書寫與防蛀,故叫“汗青”。
這小段文字極為重要,是全詩中心思想之所在:對吳三桂的剖析與批判。有人認為“前四句都以同情語氣寫吳三桂,而后二句,才是對吳三桂的箴貶(砭)”。(《評傳》語);又有人認為“后四句正面諷刺吳三桂。”(《清詩選》)我感得全段六句詩,既有抑也有揚,褒貶間出:一方面(主要的)諷刺吳三桂為了女色而破家叛明,身敗名裂;一方面則對陳圓圓表示了同情,讓一代美人名留史冊。其中有的詩句,含有反話正說之意,顯得比較含蓄。
第二層(最后一段):榮貴總難常
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徑塵生鳥自啼,屟廊人去苔空綠。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
前四句是說,你看不見那吳王在館娃宮與西施過著雙棲不離的鴛鴦般生活,還嫌對西施看得不夠;可是,歷史無情,吳國速亡,采香徑已是人跡不到,只留塵土與鳥鳴了;那響屟廊也早已沒人走,吳宮都已荒廢了。館娃,即吳宮中的館娃宮,為吳王夫差所筑,專為與西施共宿之處,遺址在今吳縣靈巖山。
香徑,即采香徑,在今蘇州市西。屟(xiè泄)廊,《清一統志》:“響屟廊,以梗梓籍其地,西施步屟繞之,則有聲,故名。”屟,古代女子鞋子的木底。
后四句說,天下人都為舊朝(明)換新朝(清)犯愁之際,漢中吳藩(吳三桂曾開藩于漢中南鄭)卻珠歌翠舞,歡樂異常;請君不要開唱詠嘆吳宮盛衰之歌吧,功名富貴總像日夜東流的漢水逝而不長的。這里的換羽移宮,原指古代七音中的兩個樂聲羽與宮,換羽移宮,即指樂聲之變化。此暗喻朝代的更替,三桂降清,清立明滅。古梁州,即漢中之南鄭,古梁洲之治所,吳三桂曾在此開藩。吳宮曲,指吳王夫差時的歌曲,或指詠嘆吳宮盛衰的歌曲。漢水,吳三桂開藩的南鄭正臨著漢水。詩人在此化用了李白《江上吟》詩句:“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也應西北流。”
這是全詩最后一段文字,中心內容是:用歷史上吳國興亡之事例,借喻吳三桂的成敗之事,揭示一條人生哲理:富貴似水流,榮華總無常。詩尾化用了李白《江上吟》詩意,更清楚說明了這一用心。《吳詩集覽》的編者更進一步認為:“此一段再詠嘆之,若預知三桂有覆滅之禍者。”這是說詩人具有很強的歷史洞察力。不管詩人在當初創作此詩時是否真有如此遠見,歷史的事實已證明了這一點。從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到康熙十七年(1678)在衡陽稱帝之后不久,即身亡名滅,一切榮華富貴,統統付諸東流。當然,他的“罵名”卻遺臭萬年!
這一層意思,不僅是第四段的結語,也是全詩的題旨所在,值得好好玩味。
****
以下著重講一講本詩的特色,主要是:
一、本詩的思想性與局限性
這首詩仿效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的體式,將吳三桂與陳圓圓的悲歡離合故事,用長篇歌行體演繹了出來,很有可讀性。它不僅僅記敘了吳、陳一生經歷,而且也形象地、生動地反映了明、清更替之際的社會重大變動和生活圖景,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更重要的是詩人把鋒芒指向了為個人恩怨而背叛國家的民族罪人,雖然所用手法是委婉的,但仍不失為具有批判力量和社會意義。
這些,就是本詩的思想性之所在。但毋庸諱言,詩中不無瑕疵。如對李自成等農民起義事件及其義軍,用了蔑稱和某些仇視情緒,卻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階級局限,不可認同。
二、本詩的含蓄諷諭法
讀著此詩,給人一個很鮮明的印象,就是它的諷諭性。其表現主要有三:①委婉諷刺,寓諷于惜。詩云:“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這是一種很有心計的寫法,即以惋惜方式對吳進行批判,即對其為了一個愛妾竟至開關降清,弄得全家滅門,而使陳圓圓卻成了史書必記人物,給予辛辣諷刺。
②借古諷今,含蓄指斥。用吳王夫差寵幸西施而身亡國破的歷史教訓作為本詩的結尾,也很具匠心。它對吳三桂的無恥行為,進行譏刺與指斥,是通過講故事方式體現的。并且經過含有深意的詠嘆,還預言了吳三桂逃脫不了覆滅的命運。
③使事興慨,隱約感嘆。詩歌敘寫了陳圓圓姐妹們對圓圓發跡的艷羨。對于“受聲名累”、“競延致”的陳圓圓深表同情;又用唐玄宗思寵梅妃的典事,含蓄而隱約地流露了似福實禍、名寵實哀的慨嘆。
其實,通過客觀地記敘某人、某事而反映國家的興亡之感慨,也是本詩含蓄的一種表現。
三、歌行的近體化
這是一首長篇歌行體詩歌,但全詩的寫法,帶有若干明顯的近體詩的特色。諸如:
①喜用對仗。全篇詩語,運用工對、寬對或流水對等的駢驪句,約在十聯以上,其中對仗工穩的也有四五聯。比如:“斜谷云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全家白骨成塵土,一代紅妝照汗青”;“香徑塵生鳥自啼,屟廊人去苔空綠”與“遍索綠珠圍內第,強呼絳樹出雕欄”等等。它加強了語言效果,也使詩歌增加格律詩的特色。
②尚協平仄。原來古體詩和歌行體,并無“協平仄”的要求,但要押韻,并允許轉韻。但此詩多處出現講求平仄相協的律句或律聯,多數是對仗句,也有一些非對仗句,也有協平仄的。因此,讀此詩,富有節奏感和韻味。
③講究藻飾。辭藻華美,幾乎是此詩在語言上的一個明顯特色。全篇綺麗詩語比比可見,藻飾痕跡明顯,文辭錦繡,其語言風格及其情韻,幾乎可稱得上哀艷。
上一篇:《明代詩歌·劉基·四時詩(四首)》鑒賞
下一篇:《遼金元詩歌·王冕·墨梅(四首選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