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呂·金字經]偕王公實尋梅(張可久)》原文|翻譯|賞析|釋義
浩然英雄氣,塞乎天地間。破帽西風雪滿山。頑,探梅千百番。家童懶,灞橋驢背寒。
見元張可久《張小山北曲聯樂府》。這首小令題為“尋梅”,其旨并不在賞梅、詠梅,而在于探尋寄寓于寒梅身上的那種傲岸挺拔、獨立不移的人格精神。題中稱王公實者未詳,很可能是與作者過從較密的一位隱士。開頭兩句點破題旨,推出一個大寫的“人”字。“浩然英雄氣,塞乎天地間”系化用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沛乎塞蒼冥”語意而來,較之原作更突出了人在“三才”中的主導地位。詩人偕友踏雪尋梅,何以沖口而出如此激昂慷慨之語?其實,作者凌寒冒雪入山尋梅之前,就先已立下主腦了:梅是“歲寒三友”之一,尋梅就是尋覓“塞乎天地間”的“浩然英雄氣”!“破帽西風雪滿山”由氣貫長虹的浩然正氣激蕩而來,巧用典實,鍛以己意,以安貧樂道的漢末名士管寧自命,破帽冰操,笑傲山林,用抗世疾俗的高士奇行,印證和體現貧賤不移的英雄之氣。“頑,探梅千百番。家童懶”,將破帽敝衣、踏雪訪梅的雄豪之舉著一“頑”字,真是再精確不過了。“頑”在這里絕非頑劣,而是頑強、執著、非同凡響、與世俗中人的規行矩步形成鮮明對照。“家童懶”說明他的愚鈍不敏,恰好反襯出主人的意趣高雅,與歐陽修稱其童子對秋聲全然不覺,只知“垂頭而睡”有異曲同工之妙。末句化用唐鄭綮云“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之典,既與詩題切合,又與流蕩在全曲中的“浩然英雄氣”一氣貫注:惟其灞橋寒浸驢背,方見出詩人與好友超塵絕俗,情志契合,詩思如潮。張可久不堪儒吏之辱,絕意仕途.放浪江湖,胸中耿介不平之氣未嘗稍減,這首小令就如實坦露了他性格中剛直倔強的一面,風格也稍稍跳出清麗雅正一路,而以豪邁俊爽為求。
上一篇:《[南呂·金字經]傷春(吳弘道)》原文|翻譯|賞析|釋義
下一篇:《[南呂·金字經]詠淵明(吳弘道)》原文|翻譯|賞析|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