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龍·訴衷情》原文賞析
小桃枝下試羅裳。蝶粉斗遺香。玉輪碾平芳草,半面惱紅妝。
風乍暖,日初長,裊垂楊。一雙舞燕,萬點飛花,滿地斜陽。
按照一般小詞的慣例,通常是上片寫景,下片寫情。可是這首《訴衷情》卻來一個顛倒: 上片寫情,下片寫景,這不能不是一個特點。
詞中描寫了一位妙齡女郎微妙的春情。“小桃枝下”,是背景;“試羅裳”,是人物的動作。從今天攝影的角度看,這個鏡頭選得實在是好。你看:上面是夭桃橫斜,下面是美人試妝,她那綽約的風姿和濃艷的桃花相互映襯,該有多美! 古代女子生活范圍比較狹窄,她們長期困守在閨房之中,心情郁郁不舒。但一到春光明媚的時刻,她們走出戶外,精神便為之一暢。“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 (李清照《菩薩蠻》) ;“疏梅影下晚妝新,裊裊娉娉何所似,一縷輕云” (宋無名氏《浪淘沙》) ,都是寫青年女子初試春裝時的神態和情緒,可與此詞相互印證。但此詞不同之處在于善于用周圍的環境來烘托映襯,好比畫畫,畫面上不僅畫一美人,在她的身旁還畫有相應的景物。下面 “蝶粉斗遺香”一句,便是一個很好的烘托。是什么招來粉蝶,是花香還是衣香?似乎二者兼而有之。然而最終仍在于寫人,正因為人兒嬌艷如花,所以招蜂惹蝶。宋人吳文英《唐多令》:“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和這是一個意思。
因為春天到了,到郊外踏青的人也多了。“玉輪碾平芳草”,是寫游人乘坐香車寶馬從她身邊經過。韓偓《重游曲江》詩云: “猶是玉輪曾碾處,一泓秋水漲浮萍。”李清照《慶清朝慢》云: “東城邊,南陌上,正日烘池館,競走香輪。”都是寫郊游的景象,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此詞。“半面惱紅妝”,用了南朝徐昭佩的故事。昭佩為梁元帝之妃,因元帝眇一目,每當元帝將至之時,徐妃必為半面妝以待之。(見《南史》)這里借用此一典故形容詞中女子的矜持和莊重,盡管身旁有玉輪馳過,她也不敢正眼相看,而是把頭轉過去,只讓車上過客看到羞紅了的半面。詞筆至此,一個嬌羞怯怯,富有教養的少女形象,幾乎呼之欲出。
下片轉入寫景。過片用了三個三字句,音節短促,韻律流暢,好似一氣呵成。“風乍暖,日初長”,是補足前片首句的意思。因為天氣轉暖,春日初長,所以女子要換上春裝——羅裳。而“裊垂楊”則對“小桃枝”作一映襯,至此綠柳紅桃,相映成趣,愈益春意盎然了。下面則以排比手法,連用三個四字句。這種句式宋人曾多次用過,如僧仲殊《訴衷情》云:“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一片云頭。”前人贊之為“字字清婉”,“真力彌滿”,具有“唐人風致”。這些話似乎可以移過來評價陳子龍這首詞。朱淑真《眼兒媚》也有類似句子:“綠楊影里,海棠亭畔,紅杏梢頭。”這類句子,看似一句一景,彼此獨立,然而每句之間,卻有內在聯系,而且層層遞進,所以讀到最后,猶有一種力度感。所謂內在聯系,我們指的是感情的紐帶。因此綜觀三句,仍為一幅完整的圖畫。
清人王士禎評此詞云: “清真(周邦彥)能作景語,不能作情語。至大樽 (陳子龍字) 而情景相生,令人有后來之嘆。” (《陳忠裕集》)對于周詞的評價,盡管可以商榷,但此處論陳子龍詞,卻是十分允當的。近人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人間詞話》)此詞上片主要用情語,但能融情入景; 下片主要用景語,但景中含情。情與景水乳交融,遂構成幽美的意境,讀之如飲醇醪,令人神往,誰能不說這是一首好詞呢!
上一篇:《朱彝尊·解佩令》原文賞析
下一篇:《施紹莘·謁金門》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