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庾信
陽關萬里道, 不見一人歸。
唯有河邊雁, 秋來南向飛。
〔周尚書〕名弘正,字思行。梁元帝時為左戶部尚書,于陳文帝天嘉元年奉使北周。南歸時,庾信已以《別周尚書弘正》等詩贈別,故此詩題為《重別周尚書》。〔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此處指長安。
庾信在羈留西魏、北周的二十多年中,雖然官高祿厚,但思家之心,盼歸之念,從未消歇,一有機會他就想回到南方,回到他生于斯、長于斯的故國,盡管他曾任職的梁朝已被陳朝取代。
陳文帝天嘉元年(560),北周與陳通好,陳朝派使者到北周,請求放還被扣留的江南名士王褒、庾信等十余人。不久,一些人陸續南返,北朝因喜愛王、庾的文才,扣住二人不放。庾信內心感到十分痛苦。這一年,陳朝又派使者來長安,要求接回留在那里的安成王陳頊,這位使者就是庾信當年在梁朝的友人周弘正(此時在陳朝已任侍中)。南方來使,使庾信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之火。第二年北周允許放還陳頊,第三年(天嘉三年,562),春正月,派人送陳頊和周弘正回陳,而庾信仍不準南歸。庾信含著失望、留戀之情送別友人周弘正。《重別周尚書》一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出來的。
周弘正臨行之際,庾信已多次寫詩送別,先有《送周尚書弘正二首》,后有《別周尚書弘正》一首。分袂之際再次寫詩送別,就是這首《重別周尚書》。送行之際,連續寫出這么多詩,可見庾信凄楚、悲愴的情懷。
第一聯,寫自己羈留北方,不得南歸的悲傷。庾信仕于北周,應該住在長安,詩中卻以“陽關”代指,目的是強化自己身在異域,離故國迢迢萬里,陽關和玉門關都在甘肅敦煌之西,地當西陲,離金陵格外遠。“不見一人歸”也是夸張。其實,自天嘉元年以來,南方人士已有人回去。這里強調一個人也沒有南歸,是為了強調南北對立、分隔的嚴重,以便為下文人、雁的對比作張本。
第二聯,借大雁秋來南飛抒寫人不如雁的悲愴。周弘正南歸之時是正月,按實際物候不可能有秋雁南飛之事。因此,庾信寫的不是實景,而是虛擬之景,借此表現對自由的秋雁的羨慕,抒寫人不如雁的悲苦。雁和人的命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唯有”二字強化了雁的來去自如,襯托了人的不幸,從反面寄托了鄉關之思。
后兩句還有更深的含義。詩中的雁除了與人作對比外,還有喻指,這就是喻周弘正。詩人借秋雁南飛也表示對周弘正的羨慕。從用典的角度看,還可以理解為,希望周弘正回朝后把自己渴望南歸的心情稟告朝庭,再次設法把自己要回。庾信是用典的高手,“使事無跡”,因而可以認為此處用了《漢書·蘇武傳》中雁足傳書的典故。在最后一次贈別的詩里,詩人于絕望之中微露一線希望:南北隔絕,羈臣不得南返,只有秋雁可以飛向南方,帶去他的心愿。詩題用周弘正在梁朝任職的官銜,稱“周尚書”,而不用他在陳朝的新銜,這里從感情上暗示舊友,自己仍是故國的舊臣,應該給予關注。這是詩題本身向我們提供的消息。
上一篇:《送胡邦衡之新州貶所·宋·王庭珪》賞析
下一篇:《重有感·唐·李商隱》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