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廷式·浣溪沙》原文賞析
旅 情
畏路風波不自難。繩床聊借一宵安。雞鳴風雨曙光寒。
秋草黃迷前日渡,夕陽紅入隔江山。人生何事馬蹄間?
文廷式生活于晚清動蕩時代,思想進步,性格抗直,常遭到官場惡勢力的擠壓,曾被罷官。以后參加維新運動,更幾陷不測。因此仕途艱難的處境自然成為其詩詞的主題之一。這首詞借旅途實景寄寓人生感慨,里面交織著放達樂觀的進取精神和仕途奔波的凄涼感受。
起句“畏路風波”點“旅”字,“不自難”點“情”字。“畏路” 即“畏途”。這里實寫旅途道路的艱難,同時暗指仕路風波險惡。“畏路風波”是客觀現實,關鍵在于主觀態度。“不自難”強調自身不以 “畏路”為難,突出了作者主體藐視艱險的積極進取精神,表現了不屈從于惡勢力的骨氣。首句立足白日奔波,也是全詞的總括。次句接寫晚間投宿:“繩床聊借一宵安”。“繩床”,用藤繩織就,泛指床的簡陋。旅次不比家中,只能隨遇而安,“聊借”兩字道出“旅情”實際,照應上句的“不自難”,內里卻包含了作者置身社會政治“畏途”中的放達態度; 任風波險惡,際遇浮沉,我自隨遇而安。但隨遇而安並非消極任命,里面透著不隨波逐流的崚嶒傲骨,不憂傷己厄的樂觀態度,雖然這達觀中苦澀參半。三句復遞接次句,寫晨興:“雞鳴風雨曙光寒”。一夜宿息后,臥聽晨雞報曉,起看風雨中露出清冷的曙色,預示著又要踏上艱難的途程了。“雞鳴風雨”化用《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兩句,表現昏暗凄涼的情境,也正是當時亂世的寫照。但“曙光”兩字又點出希望。盡管“雞鳴風雨”預示了前程的艱險曲折,畢竟已是曙光依稀的早晨。這一句可以看作從整個社會政治局勢著眼,寫出了末世的昏暗和昏暗中隱約的光明前景,聯系作者身世,顯然是對維新變法寄以希望。可以推想,自然的“曙光”告訴他又該踏上新的旅途,而社會的“曙光”則召喚他投向變革政治的社會運動。
“秋草黃迷前日渡,夕陽紅入隔江山”,下片跳過又一天的旅途奔波,寫夕陽中尋找渡口的即目直尋。枯黃的秋草遮掩了往日的渡口,抬眼望去火紅的落日正沉入對岸的山后。“黃迷”“紅入”既凄迷又壯麗,但隨之自然又將是暗夜的降臨。眼前景亦即心中情。作者當然不乏“畏路風波不自難”的勇氣,也懷著“雞鳴風雨曙光寒”的希望,但同時也有對前程的猶豫,臨歧的迷惘。日復一日的旅途奔波,正如長期社會風云、官場政治中的飄搖,晨明夕暗,相交並生,人的感受自然也是復雜多樣的:積極的人生不排除消極的感傷,總體的放達難免具體的悲涼,樂觀的性格也不乏壓抑的苦悶。所以這兩句景物所構成的意象含義,從上片意緒看,是跳躍轉折,它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多向構成,也是一個末世正直士大夫心象的真實寫照。枯黃的秋草迷失了往日的渡口,那么,他將怎樣去尋找新的渡口呢?望著似血殘陽沉入對岸山中,那“對岸”次日的晨曦還會如“雞鳴風雨”般凄涼嗎?這些問題當然只是意象構成中潛在的暗示,現實的作者實在只被眼前的處境所困惑,因而最后發出喟嘆: “人生何事馬蹄間?”句后自注: “用山巨源語。”山巨源,即山濤,魏晉時人,竹林七賢之一。作者借用他這句話,感嘆人生究竟為了什么苦苦奔波,一結情調低婉。
這首詞句句寫旅途實情,又處處落在人生感慨。作者的情緒隨著行宿而起伏變化,意脈借助表象的展示而跳躍動蕩。在仕路風波中作者力求保持達觀的態度和進取的精神,但由于世事的艱難無盡,又常常陷入人生悲哀的感嘆。全詞情調有蘇東坡感慨身世之作的風致。
上一篇:《吳翌鳳·浣溪沙》原文賞析
下一篇:《董元愷·浪淘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