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長慶四年(824)秋,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轉和州刺史。本詩當為途經洞庭時所作。
開頭兩句從大處落筆,寫出了月白風靜之夜的洞庭湖的總體特點。秋月把輕柔皎潔的光芒灑向一望無際的湖面,與沉靜秀美的湖光融和在一起,使千頃湖水猶如一面磨得平展展、亮晶晶的鏡子。古代的鏡子用青銅所制,一定要細細磨平,才能光彩照人;不磨則一片糊涂。秋夜洞庭湖面平靜光潔似鏡,當然不是“磨”出來的,但非“磨”字不能傳寫出風平浪靜、望去極平極滑的形象特征。三、四兩句詩人把視線推向遠方,用十分新穎貼切的比喻寫出了洞庭湖的山水秀色。“山水色”三字,有的本子作“山水翠”或“山翠色”,看來都不如“山水色”渾厚準確。夜間看物,即使月光好,一般也只能辨黑白。翠色是不易辨認的。結句“白銀盤”喻湖面的銀光閃爍,潔白可愛,“青螺”是黑色的發髻,喻月光籠罩下的君山。所見主要是黑白兩色,符合夜間看物的情況。有人認為“青螺”是婦女畫眉用的青黛(見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唐詩鑒賞集》)似未諦。唐雍裕之《大言詩》:“四溟杯綠醑,五岳髻青螺。”雍陶《題君山》:“一螺青髻鏡中心。”都可證明青螺為發髻。“青”訓黑,見《尚書·禹貢》:“厥土青黎”孔穎達疏。李白稱頭發為青絲(見《將進酒》詩),亦為一證。君山之神是帝堯之女,以青螺髻來形容君山,是很貼切的。這后面兩句,設想奇特,喻體精妙,但雕琢細巧,微傷淺切(參謝溱《四溟詩話》卷二)。后來黃庭堅所寫的《登岳陽樓望君山》詩,受到劉詩“銀盤”的啟發,寫出了“銀山堆里看青山”的名句,較之劉詩,造境更為壯闊,而避免了淺切之病。
上一篇:劉禹錫《罷和州游建康》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