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公園
位于長江南岸,與重慶市中區隔江相望,由黃山、汪山、袁山、蔣山等組成,面積四百多公里。園內山巒起伏,青松翠柏,名花異卉,四季飄香。“春觀花,夏納涼,秋賞桂,冬詠梅”,已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游覽格局。黃山,地勢中曠,林木繁茂,炎夏涼爽。抗日期間,建有多座別墅。如馬歇爾居留的“草亭”,蔣介石住過的“云岫”,宋美齡私宅,至今舊貌猶存。汪山,是富翁汪代璽的別墅區,自名汪山,解放后辟為公園。它的中心是馥郁沁心的梅花園和白蘭園,種有奇花二百多種,是玉蘭、白蘭、杜鵑、月季、芍藥、櫻花、茶花、牡丹、大麗、梅花等十大名花薈萃之地,故有“山城花冠”之譽。還有來自喜馬拉雅山的雪松,從日本引進的櫻花和英國桂紅等。黃山西北有涂山,又名真武山,相傳是道教真武祖師站在北碚獅子峰一躍而落足之地,虔徒信士為其修真武廟一座,以紀其勝。廟前左側山峰,在明代萬歷年間有桅桿一具,至今完好無損,頗具研究價值。又傳說涂山是夏禹娶涂山氏為妻的住地,也即盛傳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之地。唐代詩人白居易到此留連,曾作“涂山寺獨游”。涂山再往西北有“老君洞”,地勢峻峭,洞府幽深,洞頂刻有“涂洞參天”和石雕天牛浮云。崖壁刻有行書和宋體詩文,書法瑰麗,是稀有的藝術珍品。
〔古詩文賞析〕涂山寺獨游唐·白居易
野徑行無伴,僧房宿有期。
涂山來去熟,唯是馬蹄知。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妻涂山氏唱著“候人猗兮”日夜盼望,最后化成石頭,石頭裂而生子啟。這個傳說謳歌了大禹公而忘私,辛勤為民的精神。
那么,涂山究竟在何處呢?自古以來就有許多不同說法。其中《華陽國志》、《寰宇記》等書記載,涂山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南山一帶。但專家們認為,涂山不可能在四川,大禹治水未到過此。其實,大禹作為中華民族勤勞刻苦美德的象征,何必一定要考證落實呢?重慶南山的涂山自古以來就被當作是傳說中的所在,據酈道元《水經注》介紹:“江水北岸有涂山,南有禹廟,涂君祠,廟銘存焉。常璩、仲雍并言禹娶于此。余按群書,咸言禹娶在壽春當涂不于此也。”盡管他否定了涂山在此,但卻記載了這里很早就已被當作禹妻涂山氏所居之地的名勝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這首詩,也反映出唐代時作為名勝佳地引人前往的情況。
白居易于公元818年被任命為忠州(今重慶一帶)刺史,在那里生活了三年,留下了許多詩篇,《涂山寺獨游》就是其中一首。從詩中可以看出詩人對涂山的一草一木很熟悉,很有感情。首句點明“獨游”,雖然沒有同伴,而且前往的道路又是荒蕪的“野徑”,但詩人還是興致勃勃地前往。“僧房宿有期”,進而說山上的寺廟是自己常來常往,經常留宿之地,詩人訂下期約,如期而來。后兩句說,涂山的一切非常熟悉,來去的路途連馬也十分熟諳,更不用說人了。全詩親切平易,敘中寓情,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涂山的熱愛。詩人之所以對涂山有如此感情,除了涂山的景色外,恐怕主要還是對大禹、涂山氏的敬仰吧!
涂山是重慶南山風景區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抗戰時期,國民黨政府在南山修建了許多別墅,大官們在此休息,留下了許多現代化設施。今天的南山更非昔比,游人云集,現代化氣息更為濃郁。但涂山的古老傳說,更使南山風景區增添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撫今攬古,會使人倍增民族自豪感。
(徐志平)
〔現代散文〕 重慶長江對岸風光秀麗的南山,是以黃山為主體的避暑勝地。地以人傳,南山風景區的開拓和后來的發展,有賴于抗日戰爭期間黃山官邸之興建。往昔荒僻的南山即因園林興起、別墅幢幢而裝點起來,成了陪都之中的“陪都”。
在那些園林別墅的裝點之中,首推虎踞高阜的“云岫”;其次,自然就數宋氏美齡的“松廳” 了。
“松廳”位于“云岫”東北不過一箭之距的底處,依傍山勢建在雙峰夾峙的一抹人造平地邊沿,背負深澗,面對峰隙,取東向朝陽角度,壘青石為基,筑起一座長約25米,寬近20米的長方形中西合壁式平房。前左右三方,連結著不下于三米寬闊的回廊,一色銜榫平滑的松木地板,與室內地板連成一片,想必是夏夜納涼,冬就暖陽的所在。和回廊平列有著鏤空圖案、直平厚實的木質雙合大門的前房三間,南側拐角有窗的一間,陽光充足,可能是主人的春秋季臥室。其余兩個大間,隔以木扇,便于敞開聯通,或是客廳兼作舞廳;小型聚會,一廳盡可;大型宴樂,隔扇拆開,加上回廊都能派上用場。想來是當年乃夫提倡“新生活”,乃婦唱隨,在居寓上簡約多便之精心設計。這一點,我覺得即便是現今的建筑家們,也不妨參考師法的。
其后房也是三間,不過,因中間凹進一列眺望山外遠景的望廊隔斷,使整座房子形如半個“工”字,或像一把中國的舊式鎖頭。由于凹形望廊占上一些面積,開間要比前房小些。南面緊接著房的一間,可能是住親隨人員的,北面并列兩間房頂突起壁爐煙囪,當是主人的冬季臥室。在此臥室之北,隨著自然地勢的升高而附筑的一樓一底,為廚房和衛生間。
“松廳”之名,大約是以原有筆直翠綠的柳葉松圍繞四周而取,可惜前面的排排勁松已毀于“十年浩劫”,而今尚余桉樹、黃桷數株。但近些年來補種桃李不少,春煦艷游之時,紅香粉琢,仍有一番勝景。只是“人去樓空”,至今室門緊鎖、空無人居。遙想當年,中外名人,不時云集,日夕宴樂,緩歌縵舞,何其鼎盛;名媛閨秀,一登松廳,如躍龍門,何其貴氣。
如今的“松廳”靜寂了。
(之戈)
〔民間文學〕 重慶朝天門江邊,有一塊大石頭,名叫“呼歸石”。聽老人們講,這“呼歸石”正是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他的妻子涂后呼喚他回家的地方。
據說在那古老的年代,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泱泱中國,到處洪水泛濫。禹的父親鯀治水無效。兒子大禹就挺身而出,一心要把洪水治服讓華夏百姓安居樂業。
長輩們見他日夜奔波,已經三十多歲還沒娶親,多次向他提起婚事,都被大禹婉言謝絕了。后來,他來到渝州,遇見了一位叫涂后的姑娘。這姑娘眼見著鄉親們被洪水所苦,也立志要幫大禹治水。她成天挑茶送水,縫縫補補,忙個不停,深受大禹和鄉親們的敬重。不久,在鄉親們的撮合下,他們結成了志同道合的伴侶。
婚后半年,為了疏浚長江上游的岷江,大禹告別了涂后,率領治水大軍隊伍向青城山方向進發。歷經年余,岷江洪水快要引入長江匯合的時候,大禹就傳書帶信,把喜訊告訴涂后,并說不久就要回到渝州團聚。涂后高興極了,忙著給丈夫縫制新衣,又做了一些好吃的東西,每天站在屋后一個高臺的大石頭上,等著大禹歸來。
這天黃昏,岷江水流匯入長江之后,水頭即將到達渝州,大禹順著江邊奔跑著,同人們一起歡呼著,眼看就要到家門了,忽見幾匹快馬奔來,見了大禹,紛紛下馬,向他告急。原來是嘉陵江洪水泛濫,淹沒了川北數十州縣,人們渴望大禹趕去治洪。大禹聽了,完全忘了回家之事,心急如焚,急急帶著治洪人伕,于黑夜中路過家門而未覺,連夜趕往川北去了。
涂后只見那一個個火把往北而去,眨眼間就不見了人影。天上月明星稀,朝天門外濤聲悅耳,原來是岷江水頭已到,浩浩蕩蕩流向三峽。她又是喜,又是悲,癡癡地望著北方:夫君啊,你又要啥時候才回來呵!
一年、兩年,大禹終于又疏浚了嘉陵江,治服了洪水,安頓了川北黎民,回頭路經渝州東下,準備把長江沿途疏通,使之流入東海。順路也可看望涂后,夫妻團聚數日。
哪知這天剛到渝州地界,只見瑤姬仙子駕云而來,述說她路經巫山上空,發現12條孽龍興風作浪,被她劈死后,孽龍殘骸堵在峽道,三峽洪水猛漲,夔門、萬州一帶黎民危急,望他快去劈山開峽,疏浚長江。大禹聽了,立刻手提開山斧,牽著神牛,跟隨瑤姬,趕往巫山。等涂后得到消息趕來時,大禹已騎上神牛,過了家門一箭之地,正向前飛奔。涂后急忙站在大石上,望呀望呀,直到望不見神牛的影子,才抱著給大禹做的衣服回屋。
事過兩月,她收到了大禹托一個船夫帶回來的家信,信中告訴妻子,他正和瑤姬開峽治水,疏理長江,完工后一定回家團聚。涂后十分高興。又給大禹做了一身衣帽鞋襪,準備了一些好吃的東西。每天黃昏,總站在涂山高臺的大石上,向東遙望。一天,兩天等著,等著。
不久,大禹和瑤姬終于把長江三峽疏通,洪水落下去了,三峽人民開始重建家園。涂后想:“夫君啊,你該回來了吧!”
誰知大禹又接到皇帝傳來圣旨:黃河為患,火速前往治黃。大禹只好跨上神牛,立即北上。瑤姬助他一陣仙風,神牛馱著大禹升上天空,路過涂山上空時,他仿佛聽見孩兒啼哭,只好默禱著:兒啊,兒啊,快快長……
一年、兩年,大禹還沒有回來。他治了黃河,又治淮河,治了淮河,還要去治理中華大地上數不清的江河,他就這么年復一年地東奔西走,一定要把江河治好。可是涂后呢,她也是天天站立在高臺石上,等呀,盼呀,等呀,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引頸遙望,放聲呼喊大禹歸來,最后化成了一尊巨石,被人們叫做“呼歸石”。
上一篇:描寫《升金湖》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南通紡織博物館》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