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之枌(陳風)》言情贈友詩歌
東門之枌①,宛丘之栩②。
子仲之子③,婆娑其下④。
榖旦于差,南方之原。
不績其麻⑤,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邁⑥。
視爾如荍⑦,貽我握椒。
這是一首描寫青年男女互相求愛的詩篇。關于這首詩,《詩序》 曾指出:“疾亂也。幽公荒淫,風化之所行,男女棄其舊業,亟會于道路,歌舞于市井爾?!币詾檫@是一首描寫陳國大夫之家男女歌舞淫樂之詞。通觀全詩,不僅無“疾亂”之意,反覺此說有封建禮教的迂腐氣。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不僅在生活習慣上有差異,有時青年男女在求愛方式上也千姿百態。當時的鄭、衛之間,尤其是鄭國,在季春三月上巳之日,男女奔者不禁,大家跑到溱水,洧水邊上舉行集會,名為“招魂續魄,拂除不祥”,實為踏青觀光,尋情覓侶。與此同時,陳國卻是另一番格調,青年男女通過跳“交誼舞”來尋找愛情。這一點,與陳國的傳統分不開?!睹娬x·陳譜》 指出,武王之女大姬下嫁于陳,“大姬無子,好巫覡。禱祈鬼神,歌舞之樂,民俗化而為之。”可見陳國歌舞之風由來已久。當時的陳國仍巫風盛行,常聚會歌舞,青年男女就在此時選擇佳偶,傾吐情思。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詩作者把其親臨舞場,尋找知音的過程,剪裁適當地呈現了幾幕,讀來饒有滋味。
第一幕: “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東門”是古詩中的通用地名, 《詩經》 中有 《東門之墠》 、 《東門之地》 、 《東門之池》 、《東門之楊》 篇,亦有“出其東門”之說,均泛指城的東門。到了漢代,樂府中更有“東門行”樂章。這首詩一開頭,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好的視角點——一個小伙子出現在東門的老榆樹下。順著他的視線望去,只見長有櫟樹的游覽圣地“宛丘”之上,人們已在載歌載舞了。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歡樂的全景圖。圖中有歌,歌中有情; 圖中有舞,舞滿豐彩。無疑,小伙子也是來參加舞會的。就在他眾里尋芳千百度時,猛然間,發現子仲氏家女孩子也在其中婆娑起舞。翩翩舞姿,洋溢著少女的激情,潑散著青春的魅力,小伙子一下子被吸引了過去。不難想象,愛情的帷幕已徐徐拉開了。
第二幕: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績其麻,市也婆娑。” “穀”是善、好的意思; “穀旦”猶言吉日良辰?!安睢弊x如“磋”,是選擇的意思?!澳戏街迸c下文的“市也婆娑”中的“市”對舉,指南方的某一集市所在地。愛情一旦萌發,便一發不可收拾。這一幕,寫子仲氏之女丟下紡麻機柄,在一個美好的時辰,與小伙子雙雙來到南方一個市集趕舞會。從“宛丘”到“南方之原”,當時的陳國可謂上下起舞,這是一個充滿歡歌笑語的季節,更是一個青春蕩漾的季節。這對青年在 “宛丘”相識,為什么還要再到 “南方之原”去跳舞呢?抑或是南方舞會場面更加隆重熱烈,他們要去開開眼界,《鄭風·溱洧》中的那一對戀人不也是也有類似情景嗎(“女曰 ‘觀乎’ ?士曰 ‘既且’ ,‘且往觀乎’ ”) ? 抑或是他們想趁著這美好的時光,進一步加深了解,縮短彼此心中的距離。抑或二者兼而有之。這一幕預示著事態的順利發展,為下文定下了基調。
第三幕: “穀旦于逝,越以鬷邁。視爾如荍,貽我握椒?!?“逝”與“邁”皆為往、去的意思?!胺Y旦于逝,越以鬷邁”二句,是對上文他們到 “南方之原”去跳舞的進一步說明,強調這對戀人已是頻頻相會、難舍難分了。經過感情上的不斷交往,小伙子越發覺得子仲之子楚楚動人,終于從內心發出了贊美之辭: “姑娘,你真像荊葵花兒一般美麗! ”姑娘也直到此時,才向小伙獻上了一把帶有少女溫馨的花椒,以示永好。在古代,青年男女互贈定情物,花樣繁多,有的贈以彤管、夷草 ( 《邶風·靜女》 ) ,有的贈以死麕 ( 《召南·野有死麕》) ,有的贈以芍藥花,這首詩是以花椒作為信物。一把花椒,撤向兩個心田,愛情的花朵宣告正式開放了。
這首詩按事件發展的邏輯順序,完整地再現了一對青年的戀愛過程。像是一首愛情敘事詩,但所記事件內容,富有濃郁的浪漫氣息。與此相應的是,全詩筆調顯得輕松愉快,男女主人公愛情發展漸次增溫,無波折,無半點愁苦憂郁之感。詩最后的以 “荍”作比和 “握椒”相贈,把這一曲富有浪漫基調的愛情頌歌推向了高潮。其格調在 《詩經》乃至于在以后的愛情詩中,亦屬罕見。
注釋
枌(音文): 樹名,一種白皮的榆樹。②栩 (音許): 櫟樹。③子仲之子: 姓子仲氏的女孩子。上古男女都可稱為子。④婆娑: 舞貌。⑤績: 紡。⑥越以: 發語詞。鬷(音宗) : 屢次。⑦荍 (音翹) : 一種名叫荊葵的植物,少葉,花呈淡紫紅色,可供觀賞。
上一篇:《[四塊玉]風情》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樂府二首》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