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棱·唐多令》原文賞析
函關吊古,題猶龍閣上
風勁角弓遒,霜晴塞草柔。倚雄關、回望神州。東峙嵩高西太華,少一柱,砥中流。
鑄錯恨難收,丸泥志倘酬。莽塵沙,無地埋憂。我欲凌虛呼尹喜,隨老子,跨青牛。
這是一首懷古詞。懷古之作,往往容易泥于古事,放不開筆,寫得滯重呆板,缺少活氣。這首詞卻能不泥于古,流利跳宕,運筆靈動活潑,充滿生趣,使讀者如憑雄關,如見古人。
函關,即函谷關,戰國時秦置,在今河南省靈寶縣西南。東自崤山,西至潼津,大山中裂,絕壁千仞,有路如槽,深險如函,故名。亦稱崤函。關城在谷中,秦時日入則閉,雞鳴則開,憑仗天險,很難突破,只要有極少兵力,即可扼守。故《東觀漢記》二三《隗囂載記》云: “囂將王元說囂曰: ‘元清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 ”極言其地勢險要。后世有許多人在詩文中寫到函關。據《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載: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函谷)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 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因此,函關上建造了紀念老子的“猶龍閣”。猶龍,老子。孔子見老子,謂弟子曰:“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史記》)后世稱老子為“猶龍”。這首詞的作者,巧妙地采用了以上這些有關函谷關的古事,又靈活地把它們寫入詞中。上片寫關山之雄麗。“風勁角弓遒,霜晴塞草柔”,點明時令。王維《觀獵》首句云: “風勁角弓鳴。”此處改用一“遒”字,與下句“塞草柔”之“柔”字相對。函關因此愈顯多采。作者倚憑雄關,回望神州大地,東有中岳嵩山,西有西岳華山,中間又有砥柱山,三山聳立,撐持天宇,祖國河山,無比壯美。函關在這樣壯美的背景上,雄峙千古,能不令人贊嘆! 嵩高,中岳嵩山,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縣北。古稱外方,又名嵩高。因處四方之中,山形高大,故稱。《史記·封禪書》: “中岳,嵩高也。”太華,即西岳華山。因其西有少華山,故稱太華 。《山海經·西山經》: “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三門峽附近的黃河中流,有山名底柱( 又作砥柱),故成語云“中流砥柱”。作者在詞中用語比較靈活,“少一柱,砥中流”。既可使讀者想到黃河中流的砥柱山與嵩、華並峙,共擎天宇的壯麗景象,又可能使讀者理解為嵩、華東西高聳,中間缺少一個撐天之柱,函關雄峙,正可砥柱中流。兩解均不傷詞意與詞美。抒情之作,有時可以活解。下片抒懷。“鑄錯恨難收,丸泥志倘酬”。既因函關而發,亦就時局而言。鴉片戰爭以來,國門被帝國列強用槍炮摧開,喪權辱國之事,接連不斷。神州大地,幾無靜土。如同古人所云“六州鑄錯”,“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 (孫光憲《北夢瑣言》)。作者說: “莽塵沙,無地埋憂。”面對現狀,作者深感憂憤,所以他想要呼喚函關守令尹喜,跟隨老子,一起跨青牛,凌虛而去。這首詞包含多方面的內容,既有對關山的贊美,又有對時局的憂慮,對古人的追慕。作者懷古傷今,有感而作。不過,時過境遷,后世讀者將更多地注意到山河與古人,從中得到豐富的美感,覺得這兩方面更耐人尋味。作者意在彼,而讀者意在此,這是文藝鑒賞過程中常有的事。這就是“接受美學”中所說的“視界改變”。明乎此,我們就能從這首詞和別的藝術作品中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
上一篇:《曹雪芹·唐多令》原文賞析
下一篇:《蒲松齡·喜遷鶯》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