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原文與翻譯、賞析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①,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②,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③,只是朱顏改④。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注釋】 ①了:完結。②東風:春風。③雕闌玉砌: 有花紋的欄桿和玉石臺階,指南唐的豪華宮殿。④朱顏: 指青春紅潤的面色。
【詞大意】 春花秋月沒完又沒了,過去的事情尚記多少?小樓昨夜春風又吹到,想故國生怕明月高照。欄桿和臺階還算完好,唯有人的容顏改變了。若問我的憂愁有多少? 就像春江東流勢滔滔!
【賞析】 為解讀方便,不妨先概述一下有關此詞的背景材料。宋王铚《默記》卷上說,宋太宗令李煜舊臣給事中徐鉉去看李煜。李紗帽道服出迎,徐下拜。李急忙下階握住徐的手說:今日哪用這樣重的禮節!李先是沉默,后長嘆一聲說:“當時悔殺了潘佑、李平。”徐鉉回去后,太宗召問,徐如實對答。(陳按: 史載殺潘佑、李平的原委是這樣: 李煜曾中了宋朝的反間計,毒死戰將林仁肇,等于自毀長城。內史舍人潘佑斥責李煜受奸邪蒙蔽,南唐將要亡國。李煜則認為潘佑受戶部待郎李平挑唆的緣故,先拘囚李平,待要捕捉潘佑時,潘自殺,李吊死在獄中。另一種記載說,徐鉉曾與張洎合伙排擠潘佑,潘被迫自殺,與徐有關。李煜當初上了徐鉉的當,現在后悔了,所以對徐說了上面那番話。)七夕,李煜命舊妓奏樂,聲聞于外。他作詞“小樓昨夜又東風”、“問君能有幾多愁”,太宗聞之大怒,就在七月七日李煜生日的晚上,逼他服了牽機藥。因腸胃巨痛,全身拳曲,頭足相就,如牽機狀,八日晨遂死。故此詞被看作是李煜的絕命詞。
李煜因為寫了這首懷念故國、反映囚虜心境的詞,觸犯宋太宗而送了命。有人指出這是因為李煜不諳世故,坦誠率真如赤子所致。“真字是詞骨”(《蕙風詞話》卷一),李煜正是靠了秉性的率真,不顧及宋太宗的猜忌,不狡黠,也不諂媚,將自己感觸最深的亡國之痛灌注于詞,以其血肉之軀賦予詞以新的生命機制,囊括天地人生萬事萬物,使詞這種嗲聲嗲氣的文體具有了非同凡響的震撼力,如“春花秋月何時了”,這劈空而下的警句,猶如屈子問天,呼天搶地! 聽到這種反常的呼喚,人們不禁要問:春花秋月乃良辰美景,為何怨其沒完沒了?“小樓東風”是一種何等醉人的春的氣息,為何誘發其“不堪回首”之念呢?原來正是這些美好的事物勾起了詞人對往事的回憶,一個失去了美好東西的人,一旦為這種已不屬于自己的美好事物所攪擾,不是倍加痛楚嗎?在這里所謂“何時了”的表層語義是厭棄“春花秋月”之永常,而語義深層則是自喟其蝸居異鄉的囚徒生涯何時了結。轉換一下視角,“春花”句還可以使人想到自然界美景之永恒,人世間悲恨之難泯,真正人生的誘人……這就進入了作品的哲理層次,由此而生發的美感豈不攝魂奪魄嗎?這就不單純是明月夜中的“故國”之思,所有相同相似的情感它均可擔荷,幾乎所有的讀者都會被打動。至此何謂永恒的藝術魅力不言而喻,具有這種魅力作品的價值如何更不必費辭。
下片“雕闌”二句意謂作為南唐朝廷物質載體一種的雕飾的欄桿和玉質的臺階依然存在,而作為王朝精神主宰的作者卻因國亡家喪為之改變了 “朱顏”。當初作為“重瞳”俊逸的天子,如今龍顏變成了何等模樣,詞中沒有贅絮,卻出人意表地道出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的千古名句。關于以水喻愁的來龍去脈和長短優劣,早已有人作過追溯,說是后主的這一佳句是出自劉禹錫 《竹枝詞》 的 “水流無限似濃愁”,又沾溉出秦觀《江城子》的“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其實劉詞質直,秦句無余,何如后主筆下蜿蜒曲折、奔瀉而下的春江之浩瀚無涯乎! 作為以水喻愁的名句,李煜此詞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
至于為什么會這樣,答案并不神秘,因為它是古今數得上的享盡人間富貴榮華的人,又是一個連遭不幸的傷心人。“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的他,自然是皇室子弟艷羨的對象,而同時又是因為立太子之事,變成了倍受猜忌的人。當了皇帝成了人上人,南唐地大物博,卻要受強宋宰割。他與皇后周憲珠聯璧合婚姻很美滿,但卻不到30歲接連喪妻殤子。他是一個不受拘檢、性情放縱的人,到頭來卻淪為階下囚……這種種悲喜憂歡所形成的感情落差及其所生成的對于心靈的撞擊力,不正是與那一江奔騰不息的春水有某種牽合嗎? 對于 “日夕以眼淚洗面”、借酒澆愁的李后主來說,三年的拘囚生活中得有多少眼淚流出?所以,同樣以春水喻愁,倘無李煜的獨特經歷為背景,斷斷寫不出如此感人的佳句!
上一篇:《菩薩蠻》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血字》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