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呂相絕秦
晉侯使呂相絕秦①,曰: “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②,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禍晉國,文公如齊,惠公如秦。無祿,獻公即世③。穆公不忘舊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晉。又不能成大勛,而為韓之師。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④,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⑤,跋履山川,逾越險阻,征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諸秦⑥,則亦既報舊德矣。鄭人怒君之疆埸⑦,我文公帥諸侯及秦圍鄭。秦大夫不詢于我寡君,擅及鄭盟。諸侯疾之,將致命于秦⑧。文公恐懼,綏靜諸侯,秦師克還無害,則是我有大造于西也⑨。
“無祿,文公即世,穆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殽地,奸絕我好,伐我保城,殄滅我費滑⑩,散離我兄弟,撓亂我同盟,傾覆我國家。我襄公未忘君之舊勛,而懼社稷之隕,是以有殽之師。猶愿赦罪于穆公(11)。穆公弗聽,而即楚謀我。天誘其衷,成王隕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靈即位(12)。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帥我蟊賊(13),以來蕩搖我邊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猶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14),俘我王官,翦我羈馬,我是以有河曲之戰。東道之不通,則是康公絕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15),我君景公引領西望曰: ‘庶撫我乎!’ 君亦不惠稱盟,利吾有狄難,入我河縣,焚我箕、郜,芟夷我農功,虔劉我邊陲,我是以有輔氏之聚(16)。君亦悔禍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獻、穆,使伯車來命我景公曰(17): ‘吾與女同好棄惡,復修舊德,以追念前勛。’ 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會。君又不祥,背棄盟誓。白狄及君同州(18),君之仇讎,而我之昏姻也。君來賜命曰: ‘吾與女伐狄。’ 寡君不敢顧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使。君有二心于狄,曰: ‘晉將伐女。’ 狄應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惡君之二三其德也,亦來告我曰: ‘秦背令狐之盟,而來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19): 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不穀惡其無成德(20),是用宣之,以懲不壹。’ 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21)。寡人帥以聽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顧諸侯,矜哀寡人,而賜之盟,則寡人之愿也,其承寧諸侯以退(22),豈敢徼亂?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23),其不能以諸侯退矣。敢盡布之執事,俾執事實圖利之!”
【注釋】 ①晉侯:晉厲公。呂相: 晉大夫魏锜之子。②戮力: 合力。③無祿: 不幸。即世: 去世。④集: 成全,成就。⑤擐 (huan): 穿。⑥胤(yin): 后代。⑦怒: 侵犯。疆埸(yi): 邊境,疆界。⑧致命: 拼死決戰。⑨大造: 大恩。西: 指秦,因秦在晉的西方。⑩不吊: 不來吊唁。寡: 弱小,這里用作動詞,欺侮的意思。迭: 通 “軼”,侵犯。費滑: 即滑國,費為滑國都城。(11)赦罪: 釋罪,求和解。(12)康、靈: 指秦康公、晉靈公。(13)我之自出:秦康公為晉獻公的女兒伯姬所生,實為晉的外甥。闕翦: 損害。蟊賊: 害蟲,比喻內奸。此指晉國的公子雍。(14)悛 (quan): 悔改。河曲: 晉地名。以下 “王官”、“羈馬” 同。涑川:水名。(15)君: 指秦桓公。(16)河縣: 指靠近黃河的縣邑。箕、郜: 均為晉邑。芟夷: 收割。農功: 莊稼。虔劉: 殺戮。輔氏: 晉地名。(17)獻、穆: 晉獻公、秦穆公。伯車: 秦桓公之子。(18)同州: 同在雍州境內。(19)秦三公: 指秦穆公、康公、共公。楚三王: 指楚成王、穆王、莊王。(20)不穀: 不善,古代王侯自稱的謙辭。無成德: 無定德,即反復無常。(21)暱就: 親近靠攏。(22)矜哀: 憐憫。承寧: 平息,止息。(23)不佞: 不才,自謙之詞。
【譯文】 晉厲公派遣呂相去斷絕和秦國的外交關系,說: “過去我們獻公和穆公互相友好,合力同心,用盟誓加以申明,再用婚姻來鞏固它。上天降禍晉國,文公到了齊國,惠公到了秦國。不幸,獻公去世,穆公不忘記過去的恩德,使我們惠公因此能在晉國主持祭祀,但又沒能完成這一重大功勛,而有了韓地的戰役。他后來又后悔,因此成就了我們文公,這是穆公成全我們的結果。
“文公親自身披甲胄,跋涉山川,逾越艱難險阻,征討東方的諸侯,讓虞、夏、商、周的后裔都來朝見秦國,這也就已經報答了過去的恩德了。鄭國人侵犯君王的邊境,我們文公率領諸侯和秦國一起包圍鄭國。秦國大夫沒有征詢我寡君的意見,擅自和鄭國訂立了盟約,諸侯憎恨這事,打算和秦國拼死一戰。文公為此憂懼,安撫諸侯,秦軍得以安然回國而沒有受到損害,這也算是我們對秦國有重大貢獻了。
“不幸,文公去世,穆公不來吊唁,蔑視我們故去的國君,欺凌我們襄公軟弱,侵犯我們的殽地,斷絕與我們的友好關系,攻打我們的邊境城堡,滅絕我們的滑國,離散我們的兄弟之邦,擾亂我們的同盟之國,顛覆我們的國家。我們襄公沒有忘記君王過去對我們的功勛,而又害怕國家覆亡,所以就有了殽地這次戰役。但還是愿意在穆公那里解釋罪過。穆公不答應,反而靠攏楚國打我們的主意。上天保佑我們,楚成王喪命,穆公因此沒能在我國得逞。
“穆公、襄公去世,康公、靈公即位。康公,是我們晉國的外甥,但又想損害我們公室,顛覆我們國家,率領我國的內奸,前來動搖我們的邊疆,于是我國才有了令狐這一戰役。康公還是不肯悔改,進入我國河曲,攻打我國涑川,擄掠我國王官,切斷我國羈馬,于是我國才有了河曲這一次戰役。東邊的道路不通,那是由于康公同我們斷絕了友好關系的緣故。
“等到君王繼承君位,我們的國君景公,伸長脖子望著西方說: ‘大概要撫恤我們了吧!’ 但君王也不肯加恩和我們結盟,反而利用我國被狄人侵犯的機會,攻入我國的河縣,焚燒我國的箕邑、郜邑,搶割我們的莊稼,屠殺我國邊民,我國因此在輔氏聚眾抵抗。君王也后悔戰禍的蔓延,而想求福于先君獻公和穆公,派遣伯車前來命令我們景公說: ‘我和你同心同德,丟棄怨惡,重新修制過去的情誼,來追念以前的功勛。’ 盟誓還沒有完成,景公就去世了,我寡君因此而有令狐的會見。君王又居心不良,背棄了盟約。白狄與君王同在一州,是君王的仇敵,但又是我們的姻親。君王派人前來命令說: ‘我和你一起攻打狄國。’ 寡君不敢顧惜婚姻關系,畏懼君王的威嚴而接受了來使的命令。君王卻又兩面三刀討好狄國,說: ‘晉國將要攻打你們。’ 狄人表面上應付,心里卻很憎恨你們,因此就告訴了我們。楚國人討厭君王的反復無常,也來告訴我們說:‘秦國背棄了令狐的盟約,而來向我國請求結盟,祝告皇天上帝、秦國的三位先公、楚國的三位先王說: 我雖然與晉國有往來,我只不過是圖謀利益而已。我們討厭他沒有固有的道德,因此把這件事公布出來,用來懲戒言行不一的人。’諸侯全都聽到了這些話,因此痛心疾首,來親近寡人。寡人率領諸侯來聽取君王的命令,只是為了尋求友好。君王如果加恩于諸侯,憐憫寡人,而賜給我們盟約,那正是寡人的愿望,就可以安定諸侯而退軍,怎么敢求取戰亂? 君王如果不肯施與大恩大惠,寡人不才,就不能率領諸侯退走了。謹把詳情全部報告于您的左右,請您的左右仔細權衡一下利害吧!”
【鑒賞】 魯成公十一年,晉厲公原定與秦桓公在令狐會盟,結果晉君先至,秦君臨時改變了主意,違反盟約。后來秦又召狄與楚,打算引導它們伐晉。于是,晉在成公十三年將統帥諸侯的軍隊進攻秦國,先派呂相為使去秦國絕交。文章從秦晉相好說起,歷數秦穆公、康公、桓公時代,兩國由交好到引發爭端的種種情況,表明晉國在“殽之師”、“令狐之役”、“河曲之戰”、“輔氏之聚”等雙方爭端中每次都是因秦怎么樣,我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后切入正題,說明這次“令狐會盟”秦的失約和不是,但狄、楚都已通報,晉國早有準備,是戰是和由秦君定奪。這是一篇完整的外交辭令,結構嚴整,句法變化錯綜,行文步步緊逼,不容辯駁,雖然言語中真假攙雜甚至強詞奪理,但深意曲筆,文字錚錚,開戰國縱橫家游說之辭和后世論辯書信的先河。
上一篇:《古文觀止·宋金元文·蘇軾·后赤壁賦》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歸有光·吳山圖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