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
【作者介紹】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寧海(今屬浙江)人。宋濂弟子。洪武十五年(1382)曾召至京師,未用,遣還。后授蜀王(朱椿)府教授,蜀王名其讀書之廬曰正學。
惠帝即位,為侍講學士,國家大事每咨詢之。燕王(朱棣)起兵,廷議討之,詔檄皆出其手。建文四年六月,燕兵入京,被拘。燕王命草登位詔,他擲筆于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燕王怒,命裂尸于市,并戮孝孺宗戚八百七十三人,遠戍者不可勝計。其弟孝友就戮時,孝孺曾目之,淚下,孝友口占一詩曰:“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后,旅魂依舊到家山。”他死后,文字之禁甚嚴,藏孝孺文者罪至死,其門人王稌收孝孺遺文藏之,宣德后稍傳于世。有《遜志齋集》。萬歷十三年(1585),寬釋坐方孝孺案謫戍者后裔,浙江、江西等地多至一千四百余人。
他沒有中過舉,受重用時,已是他生命的最后幾個年頭。政治上是一個復古派,早年即以伊尹、周公輔明王自期,以《周禮》為模式,一心想回到井田時代去。他剛強正直,卻又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書生。他詠《二喬觀書》云:“深閨睡起讀兵書,窈窕豐姿若個誰?千古周南風化本,晚涼何不誦《關雎》。”倒像《牡丹亭》中陳最良之與春香。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有云:“《周禮》一書,已不全用唐虞之法。明去周幾三千年,勢移事變,不知凡幾,而乃與惠帝講求六官,改制定禮,即使燕兵不起,其所設施,亦未必能致太平。正不必執(zhí)講學家門戶之見,曲為之諱。”責備得很公允。但對孝孺的不肯稍稍遷就、取義成仁的氣節(jié),則極為推崇:“可謂貫金石動天地矣。”《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杜慎卿說:“方先生迂而無當。天下多少大事,講那皋門、雉門怎么?這人朝服斬于市,不為冤枉的。”吳敬梓最痛恨封建道學,但說到方孝孺身上,最后兩句,顯然過分了。
又據(jù)查繼佐《罪惟錄?惠宗紀》:孝孺被殺后,成祖以草詔屬御史(《明史》作侍讀)樓璉,“璉勉承草訖,歸見其妻。妻曰:‘得無愧潛溪先生地下乎?’蓋璉為宋濂門下士。輒內(nèi)愧自經(jīng)”。
上一篇:《岳陽樓》明代詩賞析
下一篇:《李夢陽》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