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鵲橋仙》原文與翻譯、賞析
[宋] 秦 觀
纖云弄巧②,飛星傳恨③,銀漢迢迢暗度④。金風玉露一相逢⑤,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⑥,忍顧鵲橋歸路⑦!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⑧。
〔注釋〕
①本篇選自秦觀《淮海詞》。②弄巧,七夕舊稱乞巧節,婦女們于其時設香案向織女祈求刺繡縫紉的技巧和智慧?!肚G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tou偷)石(鍮石,黃銅)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③飛星,銀河兩邊的牽牛、織女二星。④銀漢,銀河。迢(tiao條)迢,遙遠。⑤金風,秋風。古代以陰陽五行解釋季節演變,秋屬金,所以稱秋風為金風。玉露,形容露珠晶瑩如玉。李商隱《辛未七夕》:“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雹藜哑谌鐗?,形容相會時極度欣喜,反而疑是夢幻。作者《阮郎歸》詞也有“佳期如夢中”句。⑦這句說:怎忍回顧那條經由鵲橋的歸路呢?⑧朝朝暮暮,日日夜夜。這里指朝夕相聚。宋玉《高唐賦》記楚王夢與神女歡會,神女臨去時對他說:“妾在巫山之陽(南面),高丘之阻(險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睘榍赜^此詞用語所本。
〔分析〕
秦觀是北宋婉約詞人的代表,而《鵲橋仙》又可說是秦詞中的絕作。婉約詞的特點是以委婉含蓄的手法寫哀感頑艷的情懷。這首《鵲橋仙》描寫牛郎、織女的愛情,真摯、細膩、純潔、堅貞,賦予這對仙侶濃郁的人情味,而與庸俗的情詞又確有霄壤之隔。詞的語言清新自然,而文心起伏,哀樂交進,令人讀之回腸蕩氣不得自已,藝術上是有特殊成就的。有人認為它用筆比較平實,似乎不合婉約的格調,這是只從修辭上求婉約而沒有從意境上看婉約的緣故。實際上,修辭婉曲,僅屬婉約之粗;意境深婉,才為婉約之精,而臻于上乘。董士錫說:“少游(秦觀字)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終不能到?!?《介存齋論詞雜著》)馮煦說:“淮海(秦觀號淮海居士)、小山(晏幾道的號),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這是很能會心的評語。
牛郎、織女兩星的故事,在漢代已流傳了。據說他倆受天帝的限制,分居銀河兩側,一年只有七月七日晚上(七夕)才得相會,鳥鵲為之搭橋引渡。這是古人參照天象而創造的美麗神話,富有民間色彩和反封建意義。牛郎、織女都是勞動者,廣大人們的同情是在他們一邊的,也引起許多詩人為之詠嘆。但多數作品,或是借以訴說離別相思之苦,或是欣慶兩星的相會。如漢代《古詩十九首》中有云:“迢迢牽女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碧贫拍痢肚锵Α吩疲骸般y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边@些都是傳誦的名篇。然而秦觀的《鵲橋仙》卻又翻出新意,寫悲哀中有歡樂,歡樂中有悲哀,剎那中見永恒,平易中見曲折。
相傳織女造云錦,是紡織巧手。所以民間風俗,七夕那晚,少女們陳設瓜果向織女乞巧,希望賜給她們聰明技巧。本詞首句寫初秋夜空輕盈多姿的云彩是織女技巧的表現,形象地烘托出織女的美麗與才慧??墒沁@樣美好的人物,卻不能與自己愛人共同過美好生活,受到無情天帝的干涉與長河的間隔,又是何等的恨事?這樣自然地引起下句。“飛星”,指牽牛星,夏末秋初,它的光彩看起來特別明亮,與織女星距離也似乎最接近,故有渡河相會之說?!帮w”字正是極寫他奔赴約會的迫切情景。兩句對偶,看似尋常,實很工巧,蘊有深意。巧者有恨,其恨更深;恨者能巧,則也就不同于流俗。時節、環境、人物的神情風貌生動地傳達出來了。“銀漢”,即銀河?!疤鎏觥保稳莺用孢|闊和雙星間隔之遠、相見之不易,也反映了他們愈急于相見、愈覺得長途漫漫的心情?!鞍刀取?,形容他們的踽踽宵行,景象微茫,境況幽獨。他們沒有儀仗,沒有隨從,沿路沒有張燈結彩,也沒有敲鑼打鼓。這些都緊扣著一個“恨”字,這離愁別緒也就像迢迢不盡的長河秋水一樣渺邈無垠了。然而,詞人的妙筆卻在這關鍵處突然一轉,滔滔不絕的恨波忽而翻起歡樂的浪花,漣漪回蕩,沁人心脾。久別固然可恨,而在這大好秋光中,佳侶的重逢,是非常值得珍重的,那豈是一些凡夫俗子的酒肉征逐、尋歡作樂所能比擬于萬一。“金風”,即秋風。“玉露”,指白露。原是描寫秋令的舊典。唐李商隱《辛未七夕》“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奔从么嗣鑼懪@?、織女相會時節風光。而這里,更借此高爽的秋風與純白的露水來烘托兩星的高尚純潔的情操與品格。這樣,自然地過渡到下片的“柔情似水,佳期如夢”了。
纏綿的情感,像水波一樣清潔蕩漾;美好的會見,像夢境一樣迷離。因為分別太久了,所以有“乍見翻疑夢”之感;何況會期短暫,一刻千金,轉瞬又到分手時刻,更有好夢不長之憂。怎么忍心回頭去看鵲橋上的歸路呢! 一個“忍”字,真是千回萬轉,無限辛酸,把難分難舍的情景真切地表現出來了。接下來情節怎樣發展呢?按照有些《天仙配》劇本的描寫,牛郎、織女這時抱頭大哭,灑淚分別。這固然也可以感動觀眾,卻不大符合仙侶的風度。本詞在此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時刻,筆鋒又突然一轉,柳暗花明,呈現出無限綿邈的前景。兩方的愛情如果能始終不渝,那又何在乎朝朝暮暮聚在一起呢?事實確是這樣,人情易變,人壽有限,即使朝暮相處,不免有乖違離異以至長別之事。唐明皇與楊玉環,雖然“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并有“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白居易《長恨歌》)的嘉話,可是不久就發生馬嵬坡的悲劇。天上雙星則盡管只有一年一度的相會,但得情高意真,堅定不移,就將年年重逢,地久天長,永無盡期,這是何等的幸福!
詞的上下兩片都是這樣在無限的悲恨中孕育無限歡樂,像行云流水那樣自由卷舒又波瀾層出。然而,我們如果僅僅認為它都是以歡樂結束,那也是體會不深的。試想以牛郎織女這樣一對深情佳侶竟不得經常相聚,一相逢之樂勝過人間無數,久別離之恨更將超過人間無限。最后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兩句,是誓言,是期望,也是強作排遣與無可奈何的安慰,正如“咸酸雜眾好,中有至味永”(蘇軾《送參寥詩》),個中滋味是歡樂?是悲哀?還是悲歡哀樂交織在一起?不可區分,只覺得意味深長,咀嚼不盡。王夫之說過:“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儿o橋仙》運用這樣的手法達到了化境。
最后附帶一提的是,這首詞不僅抒情、寫景,而且與議論說理融化于一爐。我們有些詩歌理論,注重詩的形象思維是很好的,但以為詩中一著論說、句近散文,便失韻味,于是宋詩中的議論化與散文化便成矢的。宋詞中這種現象較少,只有蘇軾、辛棄疾等的豪放詞中有所出現,而秦觀這首詞也在這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直接抒發了議論,自由流暢近于散文,卻更顯得婉約蘊藉,余味盎然。這說明議論與散文句法,只要運用得宜,與抒情寫景相結合,則同樣有優美的形象,而且豐富了表現手法,這里的藝術經驗也是值得注意和總結的。當然,這些手法運用不當,不但損害了詩味,即使是散文,也不是有藝術性的散文。如果片面強調“比興”,說東指西,半吞半吐,矯揉造作,又何嘗是好詩?!儿o橋仙》就沒有這種弊病。
上一篇:散文賦《鳴機夜課圖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鹿柴》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