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云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錢鐘書先生在品評分析李商隱詩時說過:“雖琢煉精瑩,而真情流露,生氣蓬勃,異于雕繪奪情、工巧傷氣之作。”(《馮注玉溪生詩集詮評》未刊稿,轉引自 《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 第二卷688頁,周振甫撰《李商隱》文中) 這幾句話可謂是對李商隱詩歌總的藝術風格最為精當的評價,這首詩也很明顯地體現了這種風格。
李商隱的詩大多都有寄托,但表現又很婉轉,具有一種含蓄朦朧之美,本詩也是如此。這就需要先把本事理清,然后才能把握和理解詩中所蘊含的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
“辛未”是唐宣宗大中五年(851),“七夕” 即七月初七,這個標題本身就把本詩的具體寫作時間標示得清清楚楚,我們依據這條線索來考察一下詩人當時的處境。
宣宗大中三年(849),徐州軍亂,驅逐原節度使李廓。朝廷任命盧弘止(《舊唐書》 作盧弘正,今從《新唐書》)為武寧節度使前去治理徐州。盧弘止是個文武雙全的干練之才,元和年間進士及第,論資歷和地位都比李商隱高。他很有魄力,徐州軍“自王智興后,吏卒驕沓,銀刀軍尤不法。弘止戮其尤無狀者。終弘止治,不敢譁” (《新唐書·盧弘止傳》 卷一七七)。局勢穩定后,盧弘止便招攬人才,于十月聘李商隱為判官,得侍御史銜,從六品下。李商隱的品級略有提高,久受壓抑的心情開始好轉。這時期他情緒高昂,積極上進,對前途充滿了信心。在《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 一詩中他形容當時的心情說:“此時聞有燕昭臺,挺身東望心眼開。且吟王粲 《從軍樂》,不賦淵明 《歸去來》?!杈谱9f年,吾徒禮分常周旋。收旗臥鼓相天子,相門出相光青史?!蓖ㄟ^這段話我們可以了解李商隱當時的喜悅與對盧弘止感恩戴德并寄以厚望的心情。他在徐州幕府中度過了一年多的時光。大約在大中五年春天,盧弘止死于任所,李商隱失去了這位有地位的朋友,只好離開徐州幕府再度入朝,請求令狐綯的援引。于此可知,馮浩 《玉谿生詩集箋注》 論此詩曰:“時在徐幕,必有借慨”便不足為憑了。從時間來看,當時李商隱已離開徐州幕府還朝,從思想感情來看,詩人對盧弘止感激猶恐不及,怎能還有什么“借慨”呢?所以,此詩的感慨當是對令狐綯所發,這從時間和人情常理上都可找到根據。
李商隱與令狐綯的關系極其復雜而且又很微妙。李商隱曾在青少年時期受知于令狐綯的父親令狐楚,并在令狐父子的竭力舉薦下考中進士,令狐父子對李商隱是有恩情的??墒?,后來李商隱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并娶其女為妻。王茂元屬于李德裕黨中的骨干人物,而令狐父子則是牛僧孺黨中的中堅,牛李兩黨在當時是水火不相容的政敵。這樣,牛黨中的人大都認為李商隱忘恩負義,對他很反感。在很長一段時期里,李商隱基本上都是在李黨勢力范圍中活動任職。然而,這時情況發生了變化,李黨領袖人物李德裕已被貶而死,力量漸衰。牛黨一派基本上控制了朝廷大權。大中五年四月,同平章事令狐綯已出任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李商隱唯一比較可依托的朋友盧弘止又已經去世,他無路可走,只好硬著頭皮回京向令狐綯求情,爭取得到諒解并能推薦自己。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沒什么結果,他受到了許多冷遇。大概在五六月份時才出現轉機,給他一個補太學博士的職務。
據張采田考證,李商隱此詩創作在 《無題》 四首之后。經過向令狐綯的再三陳情,二人關系已有所緩解,所以李商隱才能得到補太學博士之職(正六品上)。他開始轉憂為喜,但此職距李商隱原來的理想差距還很大,他并未能如愿以償。于是,他便在七夕之時創作此詩,借牛郎織女之事抒發自己喜悅感激之中又有些失望憂傷的情懷。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是借牛郎織女故事發端,表現人與人遇合的困難。牛郎織女的故事是在我國長期流傳的美好傳說。傳說中的牛郎織女兩顆星宿隔著天河相望,每隔一年時間才能在七月初七的夜晚在烏鵲搭成的橋上相會一次。二人的阻隔本是在外來勢力的強壓下才形成的,但詩人卻翻陳出新,說恐怕是神仙們愛好別離,才故意將相會的時期安排得這么遠吧!從這兩句詩中,我們可以隱約地體察到詩人的這種心情: 他和令狐綯的隔膜已經很久,此次進京又經過了許多周折,費了許多唇舌。現在才漸漸有了轉機,所以他覺得時間太長,但必定算有了希望,這便是“迢遞作佳期” 的含義,語中微露喜悅之情又暗寓自我調侃的意味。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二句說,佳人的相會要經過耐心的等待,需要在一定的良辰里才能實現。前句表地點,后句指時間。“金風”表明時間為秋季,暗合七月在初秋之義。因為陰陽五行中的“金”配屬秋天,故“金風” 即是秋風的意思。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云未接過來遲。”描繪雙方盼望相會時的焦急心情?!奥奔纯搪枪湃藰耸居嬎銜r間的記時器物,其作用與現代的鐘表相同?!扒迓卑抵笧樘鞂m仙界中的器物。“漸移” 表現嫌時間過得太慢。這兩句詩大意是說,二人急切地盼望著相會時刻的到來,可是那漏壺中的刻箭卻移動得非常緩慢,他們焦灼地相望了很久很久,然而那些連接兩岸的云氣尚未接通,所以他們遲遲也未能過河相會。這兩句詩曲折地表現出作者在獲得補太學博士的職務后,希望再有新的提升,還在焦急地渴盼著。張采田解釋這兩句詩說“屬望尚奢”,是有道理的。
最后兩句內容含量更大,思想感情也比較復雜。詩人在這里又拈出七夕的故事與習俗?!捌蚯伞?即乞求巧慧聰明,也是七夕風俗中的一項內容?!肚G楚歲時記》 曰:“七夕,婦人結彩縷,穿七孔針?;蛞越疸y鍮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得?!?(引自 《初學記》 卷第四)。這兩句詩的表面意思是說,牛郎織女得以相會,怎么能不想要報答烏鵲架橋的功德呢?但是為了心靈手巧,人們還是向蜘蛛乞求,希望它把絲套在瓜果上以帶來巧慧。若再加以解析的話,前句是借用烏鵲填河成橋以渡織女的故事來暗喻自己是通過令狐綯的引薦搭橋才謀得官職的,對此事怎能沒有心意要感激報答其恩德呢?后句一轉,意謂盡管如此,但我所得到的僅僅是個微不足道的職位,只有再作別的打算了。聯系李商隱后來的行蹤,這兩句詩的語意就更明白了。補太學博士后不久,李商隱就離開此職,到由河南尹改鎮東蜀的柳仲郢幕府中任節度書記,十月改判上軍,不久又升任檢校工部郎中 (從五品上)。這便可證明李商隱對令狐綯的舉薦雖有一定的感激之情,但對其職位并不滿意。他可能當時已在另尋出路,開始向蜘蛛乞巧絲” 了。
本詩的表現方法非常高明。詩人即事即景抒情,將有關節日的傳說、習俗與自己的處境、思想感情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借彼言此,既是彼又是此,使二者妙合無垠、渾然一體。從表面意義來看,詩人是在寫 “七夕”節日的情景,從古老的傳說故事到一直延續的民間風俗乃至于當時的客觀景象都概括了進去。若仔細品味,詩人在這形象的描述中又寄托了很深的寓意,將自己當時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含蓄地傾述出來,纏綿委婉,余味無窮,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另外,詩人利用諧音雙關的手法,用 “巧絲”來諧“巧思”,也增加了本詩的情趣。
上一篇:李商隱《贈柳》
下一篇:李商隱《過華清內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