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鳴機夜課圖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清] 蔣士銓
吾母姓鐘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行九②。幼與諸兄從先祖滋生公讀書,十八歸先府君③。時府君年四十余,任俠好客④,樂施與,散數千金,囊篋蕭然⑤,賓從輒滿座⑥。吾母脫簪珥,治酒漿,盤罍間未嘗有儉色⑦。越二載,生銓,家益落。歷困苦窮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無愁蹙狀⑧,戚黨人爭賢之⑨。府君由是得復游燕趙間⑩,而歸吾母及銓寄食外祖家。
銓四齡,母日授四子書數句(11),苦兒幼不能執筆(12),乃鏤竹枝為絲斷之(13),詰屈作波磔點畫(14),合而成字,抱銓坐膝上教之。既識,即拆去。日訓十字(15),明日令銓持竹絲合所識字,無誤乃已。至六齡,始令執筆學書。先外祖家素不潤(16),歷年饑大兇(17),益窘乏。時銓及小奴衣服冠履(18),皆出于母。母工纂繡組織(19),凡所為女紅(20),令小奴攜于市,人輒爭購之;以是銓及小奴無襤褸狀。
先外祖長身白髯(21),喜飲酒。酒酣,輒大聲吟所作詩,令吾母指其疵。母每指一字,先外祖滿引一觥(22);數指之后(23),乃陶然捋須大笑(24),舉觴自呼曰(25):“不意阿丈乃有此女(26)!”既而摩銓頂曰(27):“好兒子,爾他日何以報爾母?”銓稚不能答,投母懷,淚涔涔下(26),母亦抱兒而悲,檐風幾燭,若愀然助人以哀者(29)。
記母教銓時,組紃紡績之具(30),畢置左右,膝置書,令銓坐膝下讀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讀(31),咿唔之聲(32),與軋軋相間(33)。兒怠(34),則少加戛楚(35),旋復持兒而泣曰(36):“兒及此不學(37),我何以見汝父!”至夜分寒甚(38),母坐于床,擁被覆雙足,解衣以胸溫兒背,共銓朗誦之;讀倦,睡母懷,俄而母搖銓曰:“可以醒矣?!便審埬恳暷该妫瑴I方縱橫落,銓亦泣。少間(39),復令讀;雞鳴,臥焉。諸姨嘗謂母曰:“妹一兒也,何苦乃爾(40)!”對曰:“子眾可矣(41);兒一,不肖(42),妹何托焉(43)!”
庚戌(44),外祖母病且篤(45);母侍之,凡湯藥飲食,必親嘗之而后進,歷四十晝夜,無倦容。外祖母瀕危,泣曰:“女本弱,今勞瘁過諸兄(46),憊矣(47)。他日婿歸,為我言:‘我死無恨,恨不見女子成立(48)。’其善誘之(49)!”語訖而卒。母哀毀骨立(50),水漿不入口者七日。閭黨姻婭(51),一時咸以孝女稱,至今弗衰也。
銓九齡,母授以《禮記》、《周易》、《毛詩》,皆成誦;暇更錄唐宋人詩,教之為吟哦聲。銓每病,母即抱銓行一室中,未嘗寢;少痊,輒指壁間詩歌,教兒低吟之以為戲。母有病,銓則坐枕側不去。母視銓,輒無言而悲。銓亦凄楚依戀,嘗問曰:“母有憂乎?”曰:“然!”“然則何以解憂?”曰:“兒能背誦所讀書,斯解也(52)?!便屨b聲瑯瑯然,爭藥鼎沸(53)。母微笑曰:“病少差矣(54)?!庇墒悄赣胁?,銓即持書誦于側,而病輒能愈。
十歲父歸,越一載,復攜母及銓,偕游燕、趙、秦、魏、齊、梁、吳、楚間。先府君茍有過,母必正言婉言規(55),或怒不聽,則必屏息(56),俟怒少解,復力爭之,聽而后止。先府君每決大獄(57),母輒攜兒立席前曰:“幸以此兒為念!”府君數頷之(58)。先府君在客邸(59),督銓學甚急;稍怠,即怒而棄之(60),數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撲之(61),令跪讀至熟乃已,未嘗倦也。銓故不能荒于嬉(62),而母教亦益是以嚴(63)。
又十載歸,卜居于鄱陽(64),銓年且二十。明年娶婦張氏,母女視之(65),訓以紡績織纴事,一如教兒時。銓年二十有二,未嘗去母前;以應童子試,歸鉛山(66),母略無離別可憐之色。旋補弟子員(67)。明年丁卯(68),食廩餼(69)。秋,薦于鄉(70)。歸拜母,母色喜。依膝下廿日,遂北行。母念兒輒有詩,未一寄也。明年落第,九月歸。十二月,先府君即世(71),母哭,瀕死者十余次。自為文祭之,凡百余言,樸婉沉痛,聞者無親疏老幼(72),皆嗚咽失聲。時行年四十有三也。
己巳(73),有南昌老畫師游鄱陽,八十余,白發垂耳,能圖人狀貌。銓延之為母寫小像,因以位置景物請于母,且問:“母何以行樂,當圖之以為娛?!蹦搞溉辉唬骸皢韬? 自為蔣氏婦,常以不及奉舅姑盤匜為恨(74),而處憂患哀慟間數十年,凡哭父,哭母,哭兒,哭女夭折,今且哭夫矣。未亡人欠一死耳(75),何樂為!”銓跪曰:“雖然,母志有樂得未致者(76),請寄斯圖也可乎(77)?”母曰:“茍吾兒及新婦能習于勤(78),不亦可乎? 鳴機夜課,老婦之愿足矣,樂何有焉?”銓于是退而語畫士,乃圖秋夜之景:虛堂四敞,一燈熒熒(79),高梧蕭疏(80),影落檐際。堂中列一機,畫吾母坐而織之,婦執紡車坐母側(81);檐底橫列一幾,剪燭自照,憑畫欄而讀者,則銓也。階下假山一,砌花盆蘭,婀娜相倚,動搖于微風涼月之中。其童子蹲樹根捕促織為戲;乃垂短發持羽扇煮茶石上者,則奴子阿童,小婢阿昭。
圖成,母視之而歡。銓謹按吾母生平勤勞,為之略,以進求諸大人先生之立言而與人為善者(82)。
〔注釋〕
①本篇選自蔣士銓《忠雅堂集》。鳴機夜課,在織機聲中教兒夜讀。②鐘令嘉,別號甘荼老人。行(hang 杭)九,排行第九。③歸,女子出嫁。先府君,指作者去世的父親。④任俠,以抑強扶弱為己任。⑤囊,袋子。篋(qie 怯),箱子。蕭然,冷落空虛的樣子。⑥賓從,賓客好友。輒,常常。⑦盤罍(lei 雷),指酒菜。罍,酒杯。儉色,寒酸相。⑧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愁蹙(cu 促),愁眉苦臉。⑨戚黨,親戚和鄰居。⑩燕、趙,古國名,泛指北方地區。(11)四子書,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12)苦兒幼,為孩子年紀太小而苦惱。(13)鏤,刻。(14)詰屈,彎曲。波磔(zhe 哲)點畫,指漢字的各種筆畫。波,左撇,磔,右捺。(15)訓,教。(16)潤,富裕。(17)大兇,大災荒。(18)小奴,未成年的奴仆。(19)工,善于。纂繡組織,泛指紡織、刺繡一類工作。(20)女紅(gong 工),婦女所做的紡織、刺繡、縫紉等事。(21)髯,長在兩頰上的須。(22)滿引一觥(gong工),舉杯滿滿喝一大口。觥,大酒杯。(23)數(shuo 朔)指,指出好幾次。(24)陶然,快樂的樣子。捋,撫摩。(25)觴(shang傷),酒杯。(26)不意,沒想到。阿丈,老頭兒,作者的外祖父自稱。(27)頂,頭頂。(28)涔涔,不斷流下的樣子。(29)愀(qiao 巧)然,不快樂的樣子。(30)組紃(xun 旬)紡績之具,指織布用的工具。組,織帶;紃,搓繩;紡,紡紗;績,緝麻線。(31)句讀(dou豆),猶“句逗”。指文章中的休止和停頓之處。(32)咿唔,讀書聲。(33)軋(ya亞)軋,紡織的聲音。(34)怠,松懈。(35)戛(jia甲)通“槚”。槚木。楚,荊木。均是用以笞打的刑具。此處指古代教學時的體罰工具。(36)旋,隨即。持,抱。(37)及此,趁這時候。(38)夜分,半夜。(39)少間,過了一會兒。(40)何苦乃爾,何苦這樣。(41)子眾可矣,兒子多,就好辦了。(42)不肖,不賢,不良。(43)何托,靠誰。(44)庚戌,清世宗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45)篤,嚴重。(46)勞瘁(cui 翠),勞累。過,超過。(47)憊,疲乏。(48)女,同“汝”,你。成立,長大自立。(49)誘,教導。(50)哀毀骨立,因悲痛而形貌憔悴,骨頭突出。(51)閭黨,鄰居。姻婭,親戚。(52)斯,這就。(53)爭藥鼎沸,與藥罐里燒滾的湯藥爭著發出響聲。(54)差(chai 釵去聲),病愈。(55)規,規勸。(56)屏息,屏住呼吸,指不作聲。(57)決大獄,判決重大的案件。(58)頷(han旱),點頭。(59)客邸,旅居的寓所。(60)棄,拋在一邊不理睬。(61)撲,打。(62)荒于嬉,荒疏在戲耍中。(63)益是以嚴,因此更加嚴格。(64)卜居,選擇住處。鄱陽,今江西波陽。(65)女視之,把她當女兒看待。(66)童子試,考秀才。明清兩代科舉制度,凡未經考取入學的都稱童生,因此叫童子試。鉛山,今江西縣名。(67)補弟子員,補上生員的名額,就是考取了秀才。(68)丁卯,清高宗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69)廩餼(xi 細),指公家供給的膳食。廩是米倉,餼是食物。舊時科舉制度規定,秀才參加歲考成績優良的,可由公家發給膳食津貼,稱為廩膳生。(70)薦于鄉,在鄉試中被舉薦,即考取了舉人。(71)即世,去世。(72)無,無論。(73)己巳,清高宗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74) 不及奉舅姑盤匜(yi 怡),沒趕上給公婆侍奉飲食、洗滌等,意思說公婆已去世。匜,盛水器。(75)未亡人,舊時寡婦自稱。(76)樂得未致者,喜愛而尚未得到的。(77)寄,寄托。(78)習于勤,習慣于勤勞。(79)熒熒,燈光明亮的樣子。(80)蕭疏,稀稀落落。(81)婦,媳婦,指作者妻。(82)立言,著書作文,以傳后世。
〔分析〕
本文是作者為一幅描繪他母親的畫圖所作的題記。一般的題記,或評贊,或述事,多含蓄凝煉,要言不繁,而蔣士銓的這篇畫記卻用筆工細,實際上是對他母親作精雕細刻描繪的一篇人物描寫。文章從母親十八歲嫁到蔣家寫起,一直寫到四十三歲丈夫去世時為止,從她的立身行事、談吐舉止中表現出崇高的人品,字里行間,真情洋溢,讀來令人感動。
文中所寫大大小小的十來件事情,看上去似乎都是平凡的生活瑣事,卻無一不閃耀出一位母親不同尋常的人格光輝,顯然作者在選材熔裁上是頗費匠心的。文章一開始寫她入嫁蔣家后,丈夫任俠好客,往往弄得家境拮據,在賓客滿座時,她卻能“脫簪珥,治酒漿”,整治出像模像樣的酒菜。這一舉動不禁使人想到東晉陶侃之母賣發待客的故事。接寫此后家道日益衰落,人所難堪,她卻能“怡然無愁蹙狀”。文章的開頭的這幾筆就已生動地勾勒出了她的從容大度、堅忍干練,人物的這一“亮相”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的大小事件主要側重于表現其持家勤儉與教子有方,亦即題中的“鳴機”與“夜課”,二者之中又以后者為描寫的重點。文章將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母親望子成材之心切、教子之耐心嚴格,以及兒子對母親良苦用心的理解、對苦難中的母親的體諒,都刻劃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寫母親邊紡績、邊口授以及夜半解衣溫兒、與兒共讀的情景,真是歷歷如繪,感人至深。文中特為點出母親對兒子要求的嚴格有時似乎已經超出常情,例如兒子夜中讀倦睡去,母親過一會兒就將他搖醒,讀書直至雞鳴。這種超常的母愛適足表現她深層次的母愛。此外,文章還寫到外祖父命母親為其詩指摘瑕疵,表現她卓越的文才;又寫她服侍病危的外祖母歷四十晝夜而無倦容,其母卒后,哀毀骨立、七日不飲食;丈夫逝世后哀病幾死,親撰祭文祭奠之,聞者皆嗚咽失聲,如此等等皆顯示其至情純孝,讀來令人欷歔不已。要之,作者擷取母親生活經歷中的一些典型事件,加以工筆細描,多側面地表現了她的秉性品格,塑造了一位勤勞儉樸、聰敏干練、忠貞堅毅的偉大母親的形象。她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一位賢妻良母,更重要的是在她身上始終表現出一種堅忍不拔的人格力量,為了一個既定的人生目標而全力以赴、一以貫之的精神。
為了塑造好母親的形象,文中除了正面描繪以外,還有不少側面烘托的筆墨;在多側面的陪襯下,母親的形象也就更顯豐滿光彩了。這主要表現在文中其他人物對母親的襯托上。開頭一段寫父親是襯托了母親的賢惠與堅忍。后文中寫到外祖父長身白髯、酒酣吟詩,“母每指一字,先外祖滿引一觥;數指之后,乃陶然捶須大笑,舉觴自呼曰:‘不意阿丈乃有此女!’既而摩銓頂曰:‘好兒子,爾他日何以報爾母?’”這段文字將外祖父為女兒的才學而自豪的逸興描繪得栩栩如生,這里,對母親如何改詩沒有作細寫,而是著力描繪了外祖父的言行神態,由他的喜悅激動,我們不難推想出母親的才華出眾。接下來寫母子相對悲泣,“檐風幾燭,若愀然助人以哀者”,則又以環境氣氛的渲染作了陪襯。
文章最后的部分歸結到《鳴機夜課圖》本身。這是承前面記敘部分后水到渠成的一筆,起到了揭示主題的作用。它先交代此畫的由來:作者延請了一位老畫師為母親畫像,并詢問母親平生有何樂事,可以此畫成圖作為娛樂。這一問引出了母親的無盡感慨,她感嘆數十年來常處于憂患哀慟之間,有何樂可言?最后才說:“茍吾兒及新婦能習于勤,不亦可乎? 鳴機夜課,老婦之愿足矣,樂何有焉?”在她心目中,這種勤奮儉樸、自強不息的人生才是她所企求的快樂境界,常人不堪的這種苦就是她認為的最大的樂。這段話揭示了她的精神境界,她大半輩子能茹苦含辛地持家教子靠的就是這一精神支柱。這是畫龍點睛的一筆,這一筆使得上述母親的行為舉止被賦予了崇高的人格魅力,林林總總的生活瑣事獲得了精神的升華。接下去作者以生動的筆觸再現了這幅畫面的意境,秋夜虛堂紡織讀書的情景透出一派溫馨融和氣象,其意境的美正映照出母親的人格美。全文以這幅圖景結束,不僅歸結到題目,概括了母親一生勤儉與教子兩個重要方面,而且將其人格美化為一種審美意境,令人心向往之,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評說〕
王文濡《清文評注讀本》:“真氣盈紙,予讀之輒為泫然?!?
上一篇:詩詞·散曲《馬嵬》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鵲橋仙》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