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風景名勝區·天平山》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蘇州城西南14公里處,海拔221米,是木瀆景區諸山中最高峻的一座。因其山尖高接云天,常有白色云霧繚繞,所以古時又稱白云山。因其山頂正平,仿佛與天齊平,故名天平。天平山周圍群峰環抱,眾山林立,氣勢雄渾。山上巖石縱橫錯落,形狀怪異,“一峰復一峰,峰峰作笏立”,形成了“萬笏朝天”的奇觀,真是“萬笏皆從平地起,一峰帶插白云中”。天平山以怪、清泉和古楓并稱為“三絕”。白云泉位于怪石嶙峋的石壁中,常年不竭,清澈如鏡,凈而甘冽。因唐代詩人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本無心水自閑”的詩句而得名。唐代《茶經》的作者、被人譽為茶圣的陸羽將此泉品之為“吳中第一泉”。舊時,寺僧以竹管接入一石盂中,色白如乳,故又稱“缽盂泉”。天平還以楓林聞名于世。山麓楓樹林中古木參天,枝干挺拔,姿態千異,氣勢雄壯。霜降前后,層林盡染,蔚為壯觀。這片楓林是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范仲淹第十七世孫范允臨從福建帶來的,原有400余株,現僅存174株,距今已有400年左右的歷史。天平楓樹,入秋以后,樹葉由青變黃,接著由黃變橙,再由橙變紅,由紅變紫,稱為“五色楓”或“五彩楓”。置身楓林,但見五色繽紛,妍麗動人。天平山亦稱范墳山,因為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先祖祠墓在此,朝廷便把此山賜給范仲淹為家山,故亦稱賜山。天平山麓有一組精美小巧的亭臺樓閣建筑群統稱天平山莊,這里原為北宋時的白云寺,后改為范文正公功德院。乾隆首次南巡時改名高義園。范仲淹幼時家貧,身居高位后,曾捐宅立義莊,救助同族窮人。“高義”兩字,典出唐代杜甫“辭第輸高義,觀圖憶古人”詩句。
〔古詩文賞析〕 白 云 泉 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
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點出吳中的奇山麗水、風景形勝的精華所在。“此山在吳中最為蝤粹高聳,一峰端正特立”,“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巖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蔥蔥。山腰依崖建有亭,“亭側清泉,泠泠不竭,所謂白云泉也”,號稱“吳中第一水”,泉水清冽而晶瑩,“自白樂天題以絕句”,名遂顯于世。
然而,這一名山勝水的優美景色在詩人眼簾中卻呈現為:“云自無心水自閑”。白云隨風飄蕩,舒卷自如,無牽無掛;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瀉,從容自得。詩人無意描繪天平山的巍峨高聳和吳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卻著意描寫“云無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現白云坦蕩淡泊的胸懷和泉水閑靜雅致的神態。句中連用兩個“自”字,特別強調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樂,逍遙而愜意,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無心水自閑”,恰好是詩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寫照。
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52年)至二年,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期間,政務十分繁忙冗雜,“清旦方堆案,黃昏始退公。可憐朝暮景,消在兩衙中”覺得很不自由。面對閑適的白云與泉水,對照自己“心為形役”的情狀,不禁產生羨慕的心情,一種清靜無為、與世無爭的思想便油然而起:“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問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騰飛瀉而去,給紛擾多事的人世推波助瀾! 自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貶官江州司馬后,濟世的抱負和斗爭的銳氣漸漸減少,而“知足保和”、獨善其身的思想則逐步增加。在蘇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頗多事,衰憊殊少歡。迎送賓客懶,鞭笞黎庶難”(《自詠》),渴望能早日擺脫惱人的俗務。結尾兩句流露出“既無可戀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緒,集中反映了詩人隨遇而安、出世歸隱的思想,表現了詩人后期人生觀的 一個側面。
這首七絕猶如一幅線條明快簡潔的淡墨山水圖。詩人并不注重用濃墨重彩描繪天平山上的風光,而是著意摹畫白云與泉山的神態,將它人格化,使它充滿生機、活力。點染著詩人自己閑逸的感情,給人一種饒有風趣的清新感。詩人采取象征手法,寫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遙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懷與閑適的心情;用泉水涌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會風浪,“興發于此而義歸于彼”,言淺旨遠,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詩的風格平淡渾樸,清代田雯謂“樂天詩極清淺可愛,往往以眼前事為見得語,皆他人所未發。”(《古歡堂集》)這一評語正好道出了這首七絕的藝術特色。
(何國治)
〔現代散文〕 說實在的,天平山并不太高,但巍然突兀,顯得有點超然。且群峰拱揖。山頂正平。有望湖臺,即遠公庵遺址。山半有亭,是白云泉之所由出。山下有范仲淹墓,旁即范氏義莊,后辟為園,故又名范墳山,和靈巖山下的韓世忠墓并垂不朽。這山的石頭非常奇怪,一根根地朝天矗立,故稱“萬笏朝天”,人們也就刻了這四個大字在山頂上。從此人們叫這山為笏林山或萬笏林。群石如林,森然挺立,故名。
天平山上松柏錯落,還夾著楓林一簇。春日里,綠蔭中白石林林,捉松濤,聞鳥語,清幽無比;若秋日楓紅,停車愛晚,更自有一番情調。但一般來說,這山土少,林木亦不見茂密,惟石筍獨得瘦秀之致。只是這山的紅葉,是道道地地的楓葉;而棲霞、招隱諸山卻很少楓葉,多的是烏桕之類。一到深秋,天平山的楓林經霜,遠遠看去,紅艷如火,十分的耀目。加以山上還有老桂千本,山徑盤行,石湖明碧,入秋金粟飄香,花雨繽紛,尤為江南勝地。
打從白云寺上行便至石峽。俗稱一線天,阻路重崖,形如巨斧中劈,截然兩分,高陡而仄迫,其下僅容一人通過,初入如墜谷底,抬頭仰望,天如一線。出此,地名“中白云”,原有石寺已毀。人而至此,確為眺望佳所,姑蘇全城可以一望無遺。遠眺太湖風帆,京蘇公路猶如環帶,江南秀麗,全在眼簾之中。
過此,山行漸高,路徑延迂而崎嶇,自左向右繞,穿行于奇巖怪石中。沒多久,往東望去,一峰如錐,截然卓立,這便是卓筆峰。繼續攀高,遠近群岡,盡收眼底。途中又見有大小兩石屋;大石屋三面壁立,上覆巨石,酷似一屋,它正墜著于危巖峻壁之處,山風呼嘯,搖搖欲墜;小石屋則位于路旁,形體較小,所入亦平夷,然亦絕似一屋。沿途風光美麗,游后使人久久不能忘懷。
天平山最令人難忘的是山上的唐伯虎和秋香共植的五株古松,一一由磐石中生長出來,那干節和姿態都生長得非常美妙;此外,上山的代步工具有一種肩輿,當地的人稱它為“八卦轎”,有的是兄弟或夫婦兩人合抬,有的是父子或父女兩人合抬,也有的是翁媳或婆媳兩人合抬,那是別處地方所不易一見的現象。
(林藜)
〔民間文學〕 蘇州的天平山又叫范墳山,后山有范氏祖墳的遺跡。這里是宋朝范仲淹居住過的地方。
范仲淹是蘇州香山人,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他小時候和母親一起住過天平山腳下的咒缽庵,每日三餐茶飯很難周全。據說,他們在最窮苦的時候,每天燒一頓粥放在盆子里凝凍,然后劃成一塊塊充饑;下粥的菜只能吃幾莖咸菜。范仲淹每日苦讀詩書,有一次娘問他:“兒啊,你這樣刻苦攻讀究竟為了啥?”范仲淹回答說:“我將來要做一個好官。”娘聽了這話,什么也沒說,只是搖頭嘆息,后來范仲淹趕考,中了第七名進士,以后官越做越大,直到做了當朝副宰相。他看到當時做官的個個都是貪贓枉法,欺壓百姓,才想到娘活著的時候一聽到他要做官就搖頭嘆息的道理。
范仲淹為官清正、為人正直,不畏權勢,老百姓都信任他,愿意聽他的話。有一次,他接到家書,說同宗同姓的年輕人都放下鋤頭,不事耕作,一心想做官,抱著書本閉門讀書,把大片良田都荒蕪了。他憂心如焚,趕緊回鄉,想說服那些年輕人打消一心要做官的念頭。他說:“當今做官的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卻騎在老百姓的頭上作威作福,你們愿意做這樣的官嗎?”年輕人回答說:“我們不要做這樣的官,我們要做象大人一樣的清官。”范仲淹說:“我看如今奸臣當道,清官是做不成的。”說著便把自己做了官卻不能報效國家、有益百姓的苦衷說了一遍。年輕人聽了范仲淹的話覺得蠻有道理,于是就問范仲淹學些什么好?范仲淹說:“學會一技半能,搬搬磚頭、鋸鋸木頭,學會筑房造屋也好哇!”
從此,蘇州香山的年輕人就丟掉一心想做官的念頭,人人都學起筑房造屋的本領來。后來技術越做越精,逐漸有了名聲,遠近鄉鄰東也請西也邀,日子越過越興旺,手藝一代一代傳下來。直到現在,蘇州香山木匠最最有名。香山木匠大多姓范,叫“范木匠”。
有一次,范仲淹回鄉,有個風水先生討好他,對他說:“蘇州城內的護龍街象條龍,南是龍頭,北是龍尾。城南有塊福地,如果建造住宅,子子孫孫可以做官,享受榮華富貴。”范仲淹便命人在這里大興土木,造了一座雄偉、高大的房子。等到新屋落成。大家都來祝賀時。范仲淹對大家說,這里既然是塊福地,我就在這里造一座學宮,讓讀書人有個好地方攻讀詩書。后來,蘇州確實培養了不少有學問的讀書人。
范仲淹對宋朝皇帝忠心耿耿,直言進諫,反而遭到奸臣誣陷,到了晚年,將他貶官回鄉。有一次,他在天平山聽到一個風水先生說:“這座山上的石頭有如亂箭穿胸,是塊‘五虎撲羊’的絕地,誰要是葬在這里,他的后輩永生永世做不了官。”范仲淹聽了,反而要花錢在山上買這塊絕地,為的是避免子孫后代再做官。
范仲淹死后,忽然天氣驟變,來了 一陣狂風暴雨,所有的山石都豎立起來,猶如宰相上朝時手中的“笏” 一樣,朝天矗立,這就是有名的天平山上的“萬笏朝天”的奇景,好象是在紀念這位忠貞不阿的范文正公。
(袁震 韓德珠 金煦整理)
上一篇:詠《蜀南竹海風景名勝區·天寶寨》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萬縣·太白巖》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