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原文與翻譯、賞析
唧唧復唧唧①,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②,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③,可汗大點兵④。軍書十二卷⑤,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⑥,從此替爺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⑦,南市買轡頭⑧,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⑨。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⑩。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11),萬里赴戎機(12),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13),寒光照鐵衣(14)。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15)。策勛十二轉(16),賞賜百千強(17)。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18),愿借明駝千里足(19),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20)。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21)。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22)。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23),雌兔眼迷離(24)。兩兔傍地走(25),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釋】 ①唧唧: 嘆息聲。②機杼 (zhu住):指織布機。杼,織布機上的梭子。③軍帖: 征兵的文書。④可汗 (ke han克寒): 古代西北地區某些少數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大點兵:大規模征兵。⑤軍書:征兵的名冊。十二:表示數量多,不是確數。⑥市: 買。鞍馬: 馬鞍和馬匹。⑦鞍韉(jian尖):馬鞍和馬鞍下的墊子。⑧轡(pei配)頭:馬籠頭。⑨濺濺:水流聲。⑩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東南。一說指今北京市昌平縣境的天壽山。(11)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一說指薊北至山海關的燕山山脈。啾啾(jiu糾):馬鳴聲。(12)戎機: 軍機,指戰爭。(13)金柝 (tuo拓): 即刁斗,一種像鍋子的軍用銅器,三足,一柄,白天用來燒飯,晚上用來打更。此指金柝聲。(14)鐵衣: 綴有鐵片的戰袍。(15)明堂:古代帝王用來祭祀、接見諸侯、選拔人才的廳堂。(16)策勛:記功勞。轉:勛位每升一等叫一轉。(17)強:有余。(18)不用: 不為,不做。尚書郎: 尚書省 (古代總管國家政事的機關)的侍郎,這里泛指朝中高官。(19)明駝:一種走得很快的駱駝。(20)扶將: 扶持,攙著。(21)霍霍: 磨刀聲。(22)帖: 同 “貼”。花黃: 當時流行的一種婦女面部妝飾,用金黃色的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在額上,或在額上涂一點黃的顏色,稱 “黃額妝”。(23)撲朔: 腳爬搔的樣子。(24)迷離:瞇著雙眼的樣子。這兩句互文見義,即雄兔、雌兔都腳撲朔、眼迷離。(25)傍地走: 貼著地面跑。
【賞析】 《木蘭詩》最早著錄于陳·釋智匠撰的《古今樂錄》。后《樂府詩集》 收入此詩,屬《梁鼓角橫吹曲》。這是一首歌頌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敘事詩,剪裁精當,敘寫生動,語言活潑,富有生活氣息和喜劇色彩,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和《孔雀東南飛》堪稱我國樂府民歌中的“雙璧”。
這詩先寫木蘭代父從軍的原因。起首“唧唧復唧唧”四句,著力渲染一種聲音,且寫得出人意料: 木蘭對門而織,本應聽見她織布的聲音,可是木蘭停機嘆息,只傳出她的嘆聲,可見其憂愁之深。以聲傳情,先聲奪人,詩一開始就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并自然引出下詩。“問女何所思”四句,用的是重復的問答句式,顯得活潑而有情趣,“無所思”的否定回答則起強調作用,以引起人們對下面內容的進一步關注。在經過如此騰挪鋪墊以后,才敘寫她嘆息的緣由所在:征兵緊急,阿爺年老,又家無長兄。這樣,“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代父從軍,就成為不凡而又入情的舉動。此段直意曲說,平中見奇,一個勤勞無私、熱愛國家的女性形象被初步突現出來。
接著敘寫出征以前的準備和征途中的情景。“東市買駿馬”四句并不是實寫,而是用鋪陳的手法,渲染準奮工作的繁忙、緊張,突出木蘭處事的認真、細致,這和前面的問答一樣,是民歌中常見的有效的藝術手段,正如謝榛所說: “若一言了問答,一市買鞍馬,則簡而無味,殆非樂府家數。”(《四溟詩話》)“旦辭爺娘去”八句,以排比的句式,通過黃河水聲、胡騎馬鳴和“爺娘喚女聲”的對照,鋪敘征途蒼涼悲壯的氛圍,襯托女主人公當時慷慨出征的豪邁氣勢和思念親人的纏綿感情交織在一起的復雜心態,在敘事中透發出濃重的抒情意味。
木蘭十年征戰生活,只用“萬里赴戎機”六句話作概括交待,用筆十分簡練。這幾句對偶工整,文辭優美,可能經過后代文人的潤色,但和通篇的民歌風格基本上和諧協調,且增強了該詩句式多樣化的特點。
下面寫木蘭凱旋而歸,辭官還鄉,也僅用了 “歸來見天子”八句詩,筆觸非常精悍。先是用夸張的語句,極言天子接見之隆重和封賞之豐厚,透露木蘭的英勇善戰,并和后面的辭官形成強烈的反差,襯托木蘭的高潔品質。后面“木蘭不用尚書郎”三句的回答,言語樸實 而態度堅決,顯露了她不慕榮華富貴,熱愛故鄉親人的美好精神世界。
最后對木蘭還鄉情景的描寫,可說是極盡鋪排渲染之能事。寫家人迎接,用 “爺娘聞女來”三組排比句子,通過對富有特征性的動作的刻畫,分別描繪出爺娘、阿姊、小弟的不同表現,把熱鬧、紅火的歡迎場面,寫得繪聲繪影,具有濃郁的生活情趣。敘木蘭恢復少女本來面目,用“開我東閣門”四個排比句和“當窗理云鬢”兩個對偶句,通過閨中活動的一系列細節描寫,把木蘭久別歸家的興奮和重過女性正常生活的喜悅表現得深切動人,充滿著人情味。寫木蘭改裝后伙伴的反應,則直接揭示其心理神情的變化: “驚惶”二字包含著驚奇、詫異、贊嘆多種成分,精確地概括了微妙復雜的感情。“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兩句話是 “驚惶”的具體內容,它既通過數字渲染長期喬裝打扮的不易,來顯示木蘭的機警、精細和穩健,又和詩首“從此替爺征”相照應,進一步突現出木蘭從軍的傳奇性。結尾四句緊承伙伴的驚嘆,由伙伴改為歌者的口吻,并用新穎生動的雙兔比喻來表述,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英雄行為的歌頌,顯得幽默風趣,散發出民歌特有的活潑清新的氣息。
這首詩,以 “木蘭是女郎” 為中心線索,進行精心剪裁,巧妙組織。它不是去羅列參戰打仗的情景,而是著重描寫從軍前后的生活細節和木蘭的內心世界,該略的地方,惜墨似金,該詳的地方,潑墨如云,做到了繁簡有別,詳略得當。該詩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既有鋪敘、比喻,又有對照、襯托。語言質樸流暢,句式靈活多變。全詩以五言為主,又雜以七言和九言,整齊錯落,流轉自如。句子有排比式、對偶式、重疊式,亦有問答句法、散體句法、頂真句法,隨事而變,各極其妙。
上一篇:《望海潮》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李憑箜篌引》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