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鹿柴》原文與翻譯、賞析
[唐] 王 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②,復照青苔上。
〔注釋〕
①本篇選自王維《王右丞集》。是作者《輞川集》二十首中第五首,均是寫作者輞川一帶的景色。鹿柴,柵欄。②返景,落日返照。
〔分析〕
詩人從寫山落筆,而劈頭用一個“空”字。王維寫詩常喜用“空”字來形容他所流連的客觀景物,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翠濕人衣”(《山中》),“夜靜春山空”(《鳥鳴澗》),“空堂欲二更”(《秋夜獨坐》),“路瀾動遠空”(《漢江臨眺》),“積雨空林煙火遲”(《積雨輞川作》)。王維寫詩與“空”字結下如此不解之緣,是因為這“空”字,以虛幻不實,空寂明靜之義存在于佛教經義中。“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嘆白發》)的王維,自然會時時處處念念不忘這個“空”字。一讀“空山”,我們便知這輞川別墅中的“鹿柴”,也在山中。其實,山是不空的,至少有人,有樹林,還有鳴鳥流泉。由于詩人主觀“唯好靜”,用佛家空寂的眼光看待客觀景物,因而山上的一切,都被看成空的了。因其“空”,故“不見人”。但“不見人”,只是我不曾見到人,至于山中到底可有人,則由下句作答:“但聞人語響”。山中是有人的。“但聞人語響”而不見其人影,是因其人在望不見的遠處,由此可見“鹿柴”所處的“空山”是何等之靜。
第三、四兩句:日影、深林、青苔三者都是靜態的景物,彼此似乎又互不相關,各自獨立。但日影不停地由東向西移動,深林的冬蕭夏榮,青苔的寒隱暑顯,則又都涵蘊著內在的生機。如果沒有日影,則深林青苔便暗然一片,靜而近乎寂滅。但這不是詩人所要的境界。我們細味“入”“復”二字,便能悟到詩人追求這閑靜而不寂滅的境界,其用意是何等之深。
全詩四句二十字,分上下兩截。寫“不見人”,寫動、寫聲,以動、聲顯靜;下截寫見,寫靜、寫色,以靜、色顯動。詩中有畫,景中有聲,把詩人自己恬淡的心境和清幽的環境融為一體,以顯示其“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的思想情趣。
〔評說〕
李攀龍《唐詩訓解》:“不見人,幽矣;聞人語,則非寂滅也。景照青苔,冷淡自在。摩詰出入淵明,獨《輞川》諸作最近,探索其趣,不擬其詞。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喧中之幽也;‘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幽中之喧也。如此變化,方入三昧法門。”
吳瑞榮《唐詩箋要》:“景到處有情,情到處生景,可思不可象,摩詰真五絕圣境。”
李瑛《詩法易簡錄》:“人語響,是有聲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寫空山不從無聲無色處寫,偏從有聲有色處寫,而愈見其空。嚴滄浪所謂‘玲瓏剔透’者,應推此種。”
上一篇:詩詞·散曲《鵲橋仙》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