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墨池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宋] 曾 鞏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②,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③,曰王羲之之墨池者④,荀伯子《臨川記》云也⑤。羲之嘗慕張芝⑥,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耶⑦?方羲之不可強以仕⑧,而嘗極東方⑨,出滄海⑩,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11),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12);則其所能(13),蓋亦以精力自致者(14),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 則學固豈可以少哉! 況欲深造道德者邪(15)?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16)。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17),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18)。又告于鞏:“愿有記。”推王君之心(19),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20),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學者邪(21)?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22),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如何哉(23)!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24)曾鞏記。
〔注釋〕
①本篇選自《曾鞏集》。②臨川,宋時江南西路撫州治所,在今江西撫州。隱然,高起的樣子。③洼然,低深的樣子。④王羲之,東晉書法家。⑤荀伯子,南朝宋人,在臨川內史任上,曾作《臨川記》六卷。⑥張芝,東漢人,擅長草書,有“草圣”之稱。⑦信,確實,可靠。⑧方,當。強以仕,勉強地要他做官。⑨極,游遍。⑩出滄海,出海。(11)徜徉(chang yang常揚),游逛。肆恣,自由放縱,不受拘束。(12)書,書法。晚,晚年。(13)能,擅長。(14)以精力自致,用自己的精力去努力達到。(15)深造道德,使在品德方面造就很高。(16)州學舍,指撫州官學的校舍。(17)教授,宋朝路學、州學中主管教育的官員。章,同“彰”。不章,不為人們所知道。(18)楹(ying營),廳堂的前柱。揭,懸掛。(19)推,推究。(20)一能,一技之長。(21)其,前一“其”字,作轉折連詞,同“豈”;后一“其”字作代詞,意義不同。(22)尚,推崇。(23)被,影響。(24)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慶歷,宋仁宗年號(公元1041年—1048年)。
〔分析〕
這篇短文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因小及大,小中見大。題目是為墨池作記,據說這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滌筆硯之池,但實際上,傳為王羲之墨池舊跡的,還有浙江會稽等多處,從曾鞏此文“此為其故跡,豈信然耶?”的語氣來看,他對臨川墨池是否確為王羲之真跡,是抱有一定懷疑的。因此,他略記墨池的處所、形狀以后,把筆鋒轉向探討王羲之成功的原因:“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由此肯定了后天勤學苦練的重要。這是本文的第一層意思。這層意思緊緊扣住了“墨池”題意,是題中應有之義。
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就此完結。作者又進一步引申、推論:(一)學習書法是如此,想要提高道德修養也是如此。從學習書法推及道德修養,兩者都不是先驗的,而是后天獲得的;(二)從“人之有一能”尚且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將永遠沾丐后世。從書法推及風節品德,從具體的書法家推及更廣泛的仁人莊士,這個推論極為自然,并非外加,卻表現出曾鞏思路的開闊,識見的高超。低手寫作這類碑版文字,往往就事論事,粘著題目,不知生發、開掘的。這是本文的第二層意思。沈德潛評本文說:“用意或在題中,或出題外,令人徘徊賞之。”(《唐宋八家文讀本》)“題中”、“題外”,就是上述兩層意思。
但是,“題外”實在還在“題中”。這兩層意思不僅由小及大,順理成章;而且從講書法到講道德,兼論追慕先德,都還是跟題意相扣的。因為“墨池”舊址今為州學舍;本文之作,又是作者應教授王盛的請求;王盛的目的又是“勉學者(指學生)”。所以,重點是一個“勉”字。于是從學習書法到一般的學習,到道德的修養,自然是勉勵學生們的應有內容。如果死扣“墨池”,拘于一般題義,只講書法,不但死于題下,而且遠離作記本意了。所以,這第二層意思,就一般作法來說是“題外”,就本文的具體環境來說,實在還在“題中”。
與既遞進又切題的文章內容相照應的是,本文的結構也很有特色:雙線交錯遞進。一線是:敘事的轉換,從墨池舊址到當今墨池邊上的學舍;另一線是:論點的推進,與敘事的古今轉換緊密綰合,論述也從緬懷先輩的“遺風余思”(主要指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來源于勤學苦練)到側重于勉勵當今的后學者(主要指道德修養方面)。這樣的結構既流動又完整,有助于行文的不粘不離。
這篇小記還有一個特色是多用設問句、反問句和感嘆句。其中設問句就有五句之多,如:“豈信然耶?”、“而又嘗自休于此耶?”等;最后又以一感嘆句煞尾:“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如何哉!”這些句式的大量運用,使這篇說理短文平添了一唱三嘆的情韻。特別是那五句設問句,兼有停頓舒展之功,避免一瀉無余之弊,低回往復,玩索不盡。前人以“歐曾”并稱,在這一點上,曾鞏是頗得歐陽修“六一風神”之妙的。
〔評說〕
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小中見大,可以暗藏,可以說破。此則說破深造道德意,不以一格拘也。”又:“用意或在題中,或出題外,令人徘徊賞之。”
孫琮《山曉閣曾南豐文選》:“右軍之書,以精力自致,此題中所有也;因右軍學書,而勉人以深造道德,此題中所無也。既發本題所有,又補本題所無,尺幅之間,云霞百變,熟此可無窘筆。”
張孝先《唐宋八大家文》:“小中見大,得此意者,隨處皆可悟學。”
王符曾《古文小品咀華》:“因墨池會得羲之學書,從此著想,便為大有關系文字。以其為州學舍,故‘學’字粘得上。其通篇命意,不過借羲之學書以勉學者,若論羲之為人善書,固有飄飄凌云之致。執定印板字字拘之,則腐矣。”
浦起龍《古文眉詮》:“池為績學之證,學舍為聚學之地,教授為董學之人,面面關通故切。徒曰小中見大,直捫鑰揣形耳。”
上一篇:詩詞·散曲《圓圓曲》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聲聲慢》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