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氣澄蘭沼,秋風動桂林。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叢金。
日岫高低影,云空點綴陰。
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娛心。
[賞析]
李世民詩現存九十九首 (其中有六首一作董思恭詩,一首一作宋之問詩。《全唐詩·小傳》標明六十九首,實誤),全部律化,實為唐詩的發展奠定了博大而堅實的基礎。然世人無不稱頌其功業,于其詩則漠然置之。歷來文學史家既未作適當的評價,各種唐詩選本,亦多未選其詩。甚至尚有任意貶抑,快一時之論:胡震亨云: “宸藻概主豐麗,觀集中有詩 ‘教庾信體’,宗向微旨可窺。”這是企圖把世民詩納入梁教陳,也就是宮體詩的范疇。宮體詩的特征,是 “清辭巧制,止乎衽席之間; 雕琢蔓藻,思極閨闈之內”(《隋書·經籍志》)。試觀世民之《帝京篇》“琱弓寫明月,駿馬疑流電”、“人道惡高危,虛心戒淫蕩”,《執契靜三邊》“無為宇宙清,有美璇璣正”,《正日臨朝》“車軌同八表,書文混四方”,《幸武功慶善宮》“指麾八荒定,懷柔萬國夷”等詩句,大略雄才,氣沖星象,“衽席之間”、“閨闈之內”,如何容納得下? 此種誤會,實在應予以消除。
明乎世民詩在詩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后始能從容步入此詩的意境。
首聯 “爽氣澄蘭沼,秋風動桂林”,用偷春格 (釋惠洪云: “破題已引韻的對,謂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開也”)撐開秋空點題,而以高秋的 “爽氣”輕籠曾在陽春時令吐發幽香的 “蘭沼”,并用一“澄”字表示“蘭沼”已進入“潦水盡而寒潭清”的季節,暗示時令的推移;接著明用“秋風”點題,妙在不寫秋風凋傷物華的蕭森氣象,而以之搖蕩于“桂林”之間,芬芳四溢,與蘭沼后先相映,各領風光。這里是以明暗虛實交互映襯的手法傳出妙趣: “蘭沼”是虛,暗逗 “桂林”之實; “爽氣”是實,明示 “蘭沼”之虛,風光流轉,景物宜人,領略 “春秋多佳日”的風情。
頷聯“露凝千片玉,菊散一叢金”,承上聯的時令推移,拈出秋日特有的景象,美化秋之環境。玉露、金菊,本是尋常景物,慣為文人借以發抒凋零憔悴之感,世民卻用擒縱放卷的藝術手腕,化腐朽為神奇。此中妙在“凝”、“散”兩詩眼的斡旋作用。“露”是無具體形態的大景,經過 “凝”字一收縮,變成了 “千片玉”。這比 “白露為霜”(《詩·秦風·蒹葭》)要精致而生動得多。“菊”是有形、色、香的小景。經過“散”字一擴展,變為“一叢金”。如此一收一放,大有“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的氣勢。這一聯寫秋日景象,壯麗輝煌,一掃前人 “悲秋”氣息。
頸聯“日岫高低影,云空點綴陰”,運用特寫鏡頭,攝取一瞬間的奇景,美化了秋空,與上聯相聯系,構成了一幅秋趣圖。“日岫”句,是遠近高低峰巒受日光斜照影調移動的現象;“云空”句,是疏云篩動日影,或點點飛移,或連成片段,點綴渲染的動態。這聯寫動景,包容量極大: 不僅日影云蹤運轉作態,而且相互映襯,生發出秋興的生機。后代詩人摹擬者甚多,王維的 “白云移翠影” ( 《林園即事》)、“赤日團平陸” ( 《冬日游覽》),即從此詩境生出。大凡為詩,寫靜景易,寫動景難,而此種動景又皆為人之所習見而不能道出,世民信手拈出,既見筆力,又顯神思。
末聯 “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娛心”,總束全詩,明示作意,表現了高尚的人格與詩格。“望”是全詩共有的:前六句是可望之景,末二句抒發不可望之感。“蓬瀛”,推展至仙境; “不可望”,立即收回到現實,為下句留余地: “泉石”即上文所寫的山川勝景; “且娛心”即甘娛心于眼前的泉石,而不馳鶩于虛無的神仙世界。這一聯收得渾厚含蓄,實則批判古代帝王的浮華,宣言自己的求實精神。
這首五律,完全合律,而四聯皆對仗精工,實前無古人,后啟來學,唐代新興體制的律詩的初基,于焉奠定,陸游《初春書懷》中云:“清泉冷浸疏梅芯,共領人間第一香。”若移此以論詩,則李世民詩可謂唐代詩苑中的第一香。《全唐詩·太宗小傳》所謂“……至于天文秀發,沉麗高朗,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帝實有以啟之焉”,良非虛譽。
上一篇:南唐國主·李煜《破陣子》
下一篇:清圣祖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黃河之源難可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