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侯方域文《李姬傳》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李姬者名香,母曰貞麗。貞麗有俠氣,嘗一夜博,輸千金立盡。所交接皆當世豪杰,尤與陽羨陳貞慧善也。姬為其養女,亦俠而慧,略知書,能辨別士大夫賢否,張學士溥、夏吏部允彝急稱之。少風調皎爽不群。十三歲,從吳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傳奇,皆能盡其音節。尤工琵琶詞,然不輕發也。
雪苑侯生,己卯來金陵,與相識。姬嘗邀侯生為詩,而自歌以償之。初,皖人阮大鋮者,以阿附魏忠賢論城旦,屏居金陵,為清議所斥。陽羨陳貞慧、貴池吳應箕實首其事,持之力,大鋮不得已,欲侯生為解之,乃假所善王將軍,日載酒食與侯生游。姬曰:“王將軍貧,非結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問,將軍乃屏人述大鋮意。姬私語侯生曰:“妾少從假母識陽羨君,其人有高義,聞吳君尤錚錚,今皆與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負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 公子讀萬卷書,所見豈后于賤妾耶?”侯生大呼稱善,醉而臥。王將軍者殊怏怏,因辭去,不復通。
未幾,侯生下第。姬置酒桃葉渡,歌琵琶詞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減中郎。中郎學不補行,今琵琶所傳詞固妄,然嘗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邁不羈,又失意,此去相見未可期,愿終自愛,無忘妾所歌琵琶詞也!妾亦不復歌矣!”
侯生去后,而故開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鍰,邀姬一見。姬固卻之。開府慚且怒,且有以中傷姬。姬嘆曰:“田公豈異于阮公乎? 吾向之所贊于侯公子者謂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賣公子矣!”卒不往。
本文所傳李姬,即孔尚任所撰著名戲劇《桃花扇》中李香君的原型。“姬”是舊時對女子的美稱。李姬本名香,《桃花扇》中“香”后面加個“君”字,稱為“香君”,大概是出于對這個品格高潔剛烈的下層女子的敬重,也或許是取人們對她含親切之情的慣稱吧?
侯方域于己卯年(1639年)二十二歲時到金陵應省試。當時,正值“復社”盛時,復社諸人在政治上代表進步力量,生活上卻多灑脫不羈。著名“復社”領袖張溥,夏允彝等都常常到“秦淮舊院”(妓坊)里走走。侯方域年少公子,風流倜儻,自然難免也去那里,經人介紹,他認識了著名的“秦淮八艷”之一李香君。時香君剛剛成年,慕方域才貌名氣,自然傾心相戀,二人如膠似漆,關系非同尋常。香君有才有貌,知詩善歌,又聰慧而有識見,憎愛分明,被方域視為“畏友”。情動于衷,發于筆端,侯方域以親歷實感寫下這篇短小、凝煉的《李姬傳》。
文章可分四段。第一段是總寫,敘述李香出身、性格、天資及與作者的交往等,以此籠蓋全篇。以下三段,則按侯公子“在金陵”——“離金陵”——“離去后”的時間順序分別敘述了有關香君的三件事: 一為侯公子在金陵時香君勸公子與王將軍絕交;二為侯公子離金陵時香君于桃葉渡置酒話別;三為侯公子離金陵后香君拒田仰三百鍰重金之邀。言不在長,而在精;事不在多,而在典型。作者以這短短的五百字,這一“勸”、一“送”、一“拒”三件事,便具體而生動地展現了總敘中提到的對香君的評價。于是,一個識大義、重氣節、眼光銳敏、情志高爽磊落的美女子形象便在我們眼前站立起來,放射出熠熠光輝。
文中的侯生乃是作者自稱,他以第三人稱來寫這篇傳記,態度顯得冷靜、客觀。傳中也純是敘事,除第一段外,無絲毫論贊之語,旨在讓事情本身為人物說話,有著更為讓人折服的力量。當然,我們仍可從字里行間領略到作者那掩抑不住的對他這位“畏友”的尊敬與摯愛。
文章開頭,先提李姬之名,讓讀者明白傳者為誰。卻不順筆寫去,而掉筆話其養母。原因何在?——有其母才有其女。養母貞麗既然豪俠重義,自然為香君思想的形成與品格的造就打下基礎。然后,作者掉筆再話李香。寫她不但聰慧美麗,且亦有豪俠之氣,又“略知書”。最重要的是“能辨士大夫賢否”,又磊落高潔,格調不凡,且自小從名師學歌,擅歌四傳奇,尤工“琵琶詞”,真可謂多才多藝、難能可貴的一個奇女子。讀到此處,已叫人生幾分愛意與敬意了,然而到底如何,不能只聽“判詞”,還要看她行事。
接下去,作者簡略記述了自己與香君相識、相熟與交往的過程。侯生能詩,香君善歌,實際上兩人都能歌亦能詩,怎能不相識又相悅呢?這便為下文記事打下基礎。
以下,便是“勸”字段。關于阮大鋮托王將軍結交侯方域事,侯已在《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中有所記述,那文中只寫方域明白了王將軍之意后便堅決絕交,未敘具體情況。讀了此篇,我們才知道,方域之所以詰問王將軍,之所以拒絕王將軍,原來都在于李香的提醒。幾句規諫之語說得多么嚴肅,多么斬截,又多么懇切!“……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 公子讀萬卷書,所見豈后于賤妾耶?”盡管滿帶質問語氣,卻喜得侯公子大呼稱善,從而使公子采取了決絕態度,免陷于與閹黨合污的不義陷坑之中。讀到這里,我們明白了,香君雖為一年少歌妓,其識見之高,卻強似須眉男子。這就極好地照應了第一段“俠而慧……能辨別士大夫賢否”的贊語。
侯生省試中因策語抨擊皇帝,犯忌而未被錄取,落第而去。離別之際,香君于桃葉渡置酒送行,并為他唱了“尤工”而“不輕發”的琵琶詞,說了一段語重心長而又情意綿綿的臨別贈言,這就是“送”段所敘主要事情。香君與侯公子相識,相悅,又相知,為時未久。公子將離,其痛苦心情可想而知。在這離別之際,香君便唱了《琵琶記》,但其用意并非在以自己的妙喉輕歌留公子幾分眷念之情,而是要借此規諫公子,她以《琵琶記》中的蔡伯喈(蔡邕)與侯公子作比,說中郎蔡邕本一代名士,卻因交好董卓,落得一個“學不補行”的評價,從而諄諄告誡公子始終自愛。這不是俗套的情哥情妹離別時知冷著熱的關照話別,而是更高意義上的關心。關心他的行止,關心他的歸宿——這,才是真正的關心。不是知己,何出此語?香君真是深沉可敬的女子啊!
其“無忘妾所歌琵琶詞也! 妾亦不復歌矣”乃是懷著無比痛切之情所作的訣別之語。“無忘”句有兩重意思: 一是不要忘了我所歌之意,以伯喈為鑒,始終自愛;二是不要忘了唱歌的香君。“不復歌”則表現香君對侯公子“之死矢靡它”的堅貞愛情。知己已去,歌與誰聽?——無心再歌了,是對第一段末尾“尤工琵琶詞,然不輕發”的照應。
侯公子離金陵后,故開府田仰慕香君色藝,曾以三百鍰赤金邀香君一見,被香君堅決拒絕。此一節,《桃花扇》中的描述最為動人,香君情愿一死,決不上轎,一頭撞在地上,因而血濺詩扇,被楊龍友畫出那一扇血桃花,演出那一段令人激魂蕩魄的風流佳話。請看第四段文中香君的拒絕之語:“田公豈異與阮公乎?吾向之所贊于侯公子者謂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賣公子矣!”在香君眼中,權勢如草芥,金錢如糞土,惟愛情與信義才第一重要。這就為她已在散發光輝的塑像又加了重要的最后一筆,給人物罩上了“皎爽不群”的圣潔之光。至此,人物立起,筆也擱置。
侯方域就是以這樣簡潔傳神的筆墨為他所鐘愛的女子立傳畫像的。
上一篇:李賀詩《李憑箜篌引》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白行簡傳奇《李娃傳》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