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明代劇曲·明代雜劇·王衡《郁輪袍》原文與翻譯、賞析
(禮接上,遞酒介)狀元,請一醉咱。好個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也。(末) 大人,則這文章也隨人看,只這兩句也有人批駁來。
【駐馬聽】那壁廂百種針槌,道我齋頭酸餡甕中齏;這壁廂齊聲贊美,又道我眼能說話手能飛。忌我的,船頭波浪拍天來;愛我的,空中樓閣隨人起。(禮)雖然如此,這樣詩,還是說好的是。(末)誰是非,耳邊言一向溪頭洗。
《郁輪袍》 故事見唐人薛用弱 《集異記》,稱王維有文名,且精于音律,為岐王所重,薦之于安樂公主,著新曲 【郁輪袍】 以獻,公主大奇,為之說項,遂得登第。雜劇卻反其意,寫王維拒絕了岐王的引薦,而被一個叫王推的不學無術的騙子冒名頂替,混去了狀元。幸有主考官宋璟重新審定考場試卷,乃擢王維為第一。正當禮部陪宴官宴請新科狀元時,惱羞成怒的王推卻跑來大鬧,誣告王維走岐王的路子,并以岐王給王維的信作為物證。陪宴的禮官也認為王維不守本分,褫奪其狀元袍帶。這時岐王出面,辨別真偽,始真相大白。禮官承認斷錯,請王維再穿狀元袍帶。王維經此跌宕,再無意仕途,毅然歸隱輞川去了。
作者以劇中王維自喻是明顯的。王衡之父王錫爵乃當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王衡參加鄉試并得了第一便招來懷疑,禮部郎中高桂還揭發此次考試有舞弊行為,雖證據確鑿,但也查明確與王衡無關。第二年復試,王衡順利通過,不過王氏父子都認為此次復試是奇恥大辱,王衡也淡漠了仕途,迅即辭官還鄉,與友人林下隱居了。凡此,都可以在劇中發現其影射比附之處,所謂借古人酒杯,澆自己塊壘者是也。
禮部陪宴官 (即劇中之 “禮”)所引詩句,是主人公王維在貢院作“早朝即事” 詩中的一聯。當時的監試官已應公主之請托取了假王維真王推的歪詩,于是便將真王維的詩妄加批駁,讀到 “仙掌動” 則說: “我領你去摸這個仙掌,搖他拜他他會點頭么?”讀到 “香煙欲傍袞龍浮” 又說: “香煙也會勢利的?怎么便 ‘欲’ 起來?” 這雖系舞臺上的科諢,猶如那假王維把自己的歪詩講得天花亂墜一般,但已弄得王維哭笑不得,不盡哀嘆: “似這般冬烘 (糊涂) 頭腦大家難,也是我命薄時艱?!?此時又聽到禮部官員的稱贊,他非但沒有喜形于色,反而感慨百端,變得冷靜了,并做了巧妙的對比。對同一個人,既可以針砭槌擊,可以說成是發酸的齋供、變餿的肉末,簡直是無人理睬的狗屎堆; 也可以說成是眼動能言、手動能飛,完全是個人見人愛的活神仙。嫉妒自己的,有如船頭大浪,鋪頭蓋臉,恨不得置之于死地; 喜愛自己的,又有如空中樓閣,隨手而起,巴不得捧他到天上。對于這樣的隨心所欲的是是非非,只能當作耳邊風,不能當真; 怕污了自己的耳朵,甚至可以到河邊去洗個干凈。
此曲以鮮明生動的對比,對判斷是非信口雌黃的社會現象予以諷刺,如果聯系到劇情所揭示的左右判斷是非的全在后臺勢力,那么,其諷刺矛頭指向的考場乃至官場的腐敗,因而也就有了更為深刻的社會內涵。此曲為后世所激賞?!妒⒚麟s劇》 沈林宗的眉批寫道: “海畔有逐臭之夫,自是一種聲氣,自是一般手眼?!?看中的是其中的諷刺意味。孟稱舜于《酹江集》中于此曲的評語是“透語直逼關馬”,更肯定了其直白本色的元人風格和憤世嫉俗的元人氣慨。
上一篇:《邯鄲道省悟黃粱夢》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鄭孔目風雨酷寒亭》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