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鄴·怨詩(之一)》中外哲理詩賞析
美人如新花, 許嫁還獨守。
豈無青銅鏡, 終日自疑丑。
《怨詩》之一選自曹鄴組詩《四怨三愁五情詩》,列十二首中第一首。組詩前有序。關于這組詩的寫作背景,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說:“累舉不第,為《四怨三愁五情詩》,雅道甚古。”參照詩人在組詩前的自序,可知這組詩是在作者多次應試而不中第的情況下,為抒瀉心中郁積的怨愁之氣,寫下的一組比興寄托之作。
《怨詩》之一的文字表層寫的是一個美麗少女欲嫁還休的疑惑心理。對于漂亮的女性,出嫁是其天生麗質的無上價值的一種自我實現方式。漂亮女性之欲嫁,客觀上亦非什么難事。“美人如新花”,即是以“新花”之嬌艷來比美之人“美”。所謂“有花堪折直須折”、“為樂當及時”,否則就會美人遲暮,“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這些道理“美人”想是明白的,所以她“許嫁”了。可是,她忽而又改變了主意,不愿嫁人,而情愿“盛年處房室”,一個人孤單寂寞地“獨守”下去。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這位“美人”對自己的美貌還有點不自信,整天對著“青銅鏡”照呀照的,照來照去竟疑惑自己的花容月貌有些丑陋了。于是矛盾了,收回了原來“許嫁”的允諾。
以女子比士子,以女子的美艷之色比士子的優長之才,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個慣例。此詩亦不例外,詩中女子欲嫁還休的微妙心理,不過是一個從偏遠的家鄉桂林,初到皇都長安,面對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自信心有所動搖的士人,所產生出的猶疑惶惑心態的映現。“終日自疑丑”一句所表達的意思,和中唐朱慶馀《近試上張水部》中“畫眉深淺入時無”傳達的心理大致相近,表現手法上也大致相同。然而這首小詩所具備的理解張力決不止此。“美女”而“疑丑”, “許嫁”還“獨守”,這種悖論式的矛盾心理行為,很有一種觸發人生哲思的啟示力。美女由“許嫁”而改變主意去“自守”,起決定作用的是“自疑丑”,這是美女違背初衷的心理基礎。“美女”之所以會“自疑丑”,一個人的自信心之所以會動搖,究其實質,不外乎兩個方面的因素。從客觀方面來說,因美色而招嫉妒,因賢能而遭讒毀,因行高而致誹謗,這種現象古今長有。屈子《離騷》云:“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琢謂余以善淫”;韓愈在《原毀》中說:“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曹鄴《成名后獻恩門》一詩也寫道:“為物稍有香,心遭蠹蟲嚙……辛苦學機杼,坐對秋燈滅。織錦花不常,見之盡云拙”。你本是美玉無暇,但“皎皎者易污”,偏被“營營青蠅”玷,叫你“欲潔何曾潔”。當你的形象被客觀現實如此這般“塑造”一番之后,你有時也會不免疑心自己大約也許就是這樣不干不凈不潔不修吧。于是,你便由主動的存在變為被動的存在,由活在自己的信心里變為活在他人的眼光中。客觀作用于主觀的結果,主觀上便生出自惑、不自信,這種心理的產生,一方面固然表明了人們認識自我的困難,難于認識他人和客觀;但更重要的是,它會在一個人的心靈上投下濃重的陰影。自信心的動搖,意味著人生目的的失落,它使本來主動、開放、進取的心態,變為封閉、保守、退讓,自我構筑一個嚴密的封閉系統,束縛起手腳,剪除掉翅膀,不敢表現自己,不敢施展才干,畏畏葸葸,疑疑惑惑,由自信自負果決剛毅變得庸人自擾瞻前顧后以至無所適從,終于畫地為牢般地把自我禁錮起來,讓青春、生命、美色、才能在無所事事中浪擲閑拋。
人們呵,從“終日自疑丑”的疑惑畏葸中大踏步地走出來吧!從世俗和傳統強加于你的巨大心理壓力下自我解放吧!恢復和重建崇高的自信——既然色貌如花,就讓鮮花在陽光下舒展自由地開放,讓鮮花的美姿艷態盡情展示在世人面前。
“幾時你不再畫地自獄/心便同世界一樣寬廣”。從喪失自信導致的自我封閉的心理壁障中掙脫的人們,將擁有整個世界,世界也將擁有你!
上一篇:《劉湛秋·懺悔錄》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余光中·情人的血特別紅》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