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詩《野老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老翁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歲暮鋤犁倚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
(據四部叢刊影明本《張司業集》,下同)
張籍樂府詩,題材典型,感情沉摯,語言通俗,常用對比手法給人以深刻印象。《雨村詩話》指出:“王建、張籍樂府,何曾一字險怪?而讀之入情入理,與漢、魏樂府并傳。”《野老歌》是張籍寫的一篇新樂府。作者描繪了避居深山的農夫,無計逃避苛重的賦稅,以至終年辛苦勞動,歲暮,全家只能靠野果為生。
在封建社會,有多少農民為逃避苛政憧憬著桃花源式的生活而遁入深山?這首詩開頭一句就反映了這個事實。“家貧”兩字告訴我們: 野老是破產的農民,也是不得不進入深山“在山住”的原因。他在山里創業,有“山田三四畝”,指望靠“耕種”這些瘠薄的山田來維持一家的生計。可是,“縱使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王稅依然尋蹤而至。一方面是“苗疏”,收入不豐;一方面是“稅多”,盡量搜刮,所以野老終于“不得食”。這是何等鮮明的對比,并且帶有對立性,讀之,隱隱受到作者從感情深處發出的抗議聲音。以上三句,已扣人心弦,第四句“輸入官倉化為土”更帶有爆炸的性質。“奪我口中食”,“輸入官倉”,結果卻化為塵土,這又是一種鮮明的對立對比: 一方面意味著王稅之酷烈,它無情地斷絕了野老一家的生計,而官倉的糧食卻是那么多,可見搜刮的面之廣,搜刮的量之大;另一方面也可看到當時官吏、官府之腐朽,官吏、官府和勞動人民對立之深,他們之間已處于水火不相容的地位。“歲暮鋤犁倚空室”,再寫野老,也就是終年勞動無以卒歲的意思,不說野老倚空室,而說鋤犁倚空室,活脫出“犁耙掛上墻,兒孫餓斷腸”的意境。野老一家除鋤犁而外,室中一無所有,因而語句頗有表現力。“呼兒登山收橡實”,他雖是農夫,卻不享有勞動果實,只能靠野果茍延一家生命。在野老的呼兒聲中豈不含著血淚?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野老無限同情和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鞭笞的深沉感情。接著,作者拓開一筆,展示了另一個世界的另一幅畫面:“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這跟野老的生活和遭遇來說,又是多么強烈的對立對比?今江西九江市一帶,古稱西江。在唐代,北方處于異族侵擾和藩鎮割據之下,兵禍連年,而江南一帶相對穩定,西江就是商賈云集之地。唐代商業經濟相當發達,巨商富賈,擁資無數。他們通過水上交通,與外商貿易,擁有珍珠百斛不算夸張。長安富商王元寶,被唐玄宗稱為“天下之富”。僖宗時的富商王酒胡,一次施舍就拿出十萬貫。由此可見一斑。富可敵國的巨商,自奉之豐固不必說,只看他們養的狗在船中長吃肉,跟衣食無著靠“橡實”果腹的廣大農民對比起來,豈不是“人不如狗”? 這個社會,豈不是一個畸形發展的社會? 這種對立與對比,能不震動人心? 張籍的這兩句詩和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在揭露社會病態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是千古名句。詩歌至此,戛然而止,留給讀者的是一種深沉的思索。
《野老歌》中的野老,是作者塑造的帶有悲劇色彩的形象,他代表著千百萬農民,有典型性。他避居深山,艱苦創業,希望不受剝削而自食其力,結果適得其反,勞動終歲,無以為生。作者用對立對比的手法揭露了造成這一悲劇的社會原因,首先是既多且重的賦稅,同時也揭示了商業經濟的發展,通過不等價交換加速了農民破產的過程,而使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商人手中。詩歌通過野老這個形象反映社會存在的弊端,十分成功。作者感情熾烈,含而不露,卻有鮮明的傾向性,人物形象很有感染力,語言通俗流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上一篇:王績詩《野望》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散文·邵長蘅文《閻典史傳》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