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機《猛虎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晉]陸機
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惡木豈無枝,志士多苦心。整駕肅時命,杖策將遠尋。饑食猛虎窟,寒棲野雀林。日歸功未建,時往歲載陰。崇云臨岸駭,鳴條隨風吟。靜言幽谷底,長嘯高山岑。急弦無懦響,亮節難為音。人生誠未易,曷云開此襟。眷我耿介懷,俯仰愧古今。
《猛虎行》,屬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陸機此作為擬古樂府舊題,雖從《猛虎行》古辭:“饑不從猛虎食,暮不從野雀棲”化出,但仍不失為一篇自我表現之作。唐吳兢在《樂府古題要解》中說:“陸士衡‘渴不飲盜泉水’,言從遠役猶耿介,不以艱險改節也。”這樣的作品,在模擬之風尚盛的晉世是絕不多見的。
詩篇以兩個六言句開端,首先把愛惡之情、是非觀念融入詩句中:干渴時不飲盜泉之水,炎熱時不在惡木蔭下歇息。然后又用一個詰問句,難道是惡木沒有枝葉嗎?自然逼出所述之緣由,是因為志士有壯懷不得施展的苦衷。既然志士以飲盜泉水為羞,以息惡蔭為恥,更何況與惡人同處呢?
“整駕”四句,筆鋒一轉,卻寫志士迫于時命,還要為君遠行,饑不容擇食、寒不容擇棲。這里用的是曲筆。“猛虎窟”、 “野雀林”,借指當時的政局不穩,環境險惡。志士雖然耿介正直,但不可能獨立于世。這樣,把個人置于廣闊的社會背景中來寫,更可見出志士違反自己的意愿,是被迫從命的。全詩至此,其妙處全在這一轉。轉則不板,轉則不窮,使以下詩篇所寫皆從此出。
志士違心,時勢所迫,不容選擇, 自然引出“日歸”兩句,對歲月流逝、功業未成之感慨。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中說: “情性所至,妙不自尋。”詩人這種感慨,發源于其見“崇云”從崖間升起,聽“鳴條”隨風鳴叫。真可謂妙境獨造,非出自尋,實乃“情性所至”也。
功名無成,進退維谷,更使志士陷入徬徨苦悶之中。從“崇云”四句詩的描寫來看,詩人在幽深的谷底靜言沉思;又忽而登上高入云霄的山峰發出“長嘯”。這“長嘯”正如繃緊的弦彈不出緩弱之音一樣,高風亮節之人難以遭遇知音的明君。
沉默既不可,不沉默也為難,由此生出“人生誠不易,曷云開胸襟”之感慨。最后兩句,又追求這感慨的社會根源,即看一看自己的言行不符合平素的懷抱,所以隨人俯仰而愧對古今之賢人。
全詩共二十句,從內容上看,每四句為一節,節節環扣,緊密相連,突出地反映了作者在京都洛陽混亂的政局中仕宦不得意的心情。
陸機為“太康之英”,他的詩現存一百零四首,但大多內容空虛、感情貧乏,不出士大夫的一般感慨。且多因襲模擬、追求詞藻和對偶。沈德潛《古詩源》中說他“詞旨敷淺,但工涂澤”。 “意欲逞博,而胸少慧珠;筆又不足以舉之,遂開出排偶一家。”陳祚明在《采菽堂古詩選》中也指出他的詩“敷旨淺庸、性情不出”。惟陸機此篇頗能寫出他自己的真情實感。唐代韓愈所作《猛虎行》,不過是按題敷衍,并無真情實感,與陸機所作不能同日而語。
上一篇:《猛虎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梅堯臣《猛虎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