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績詩《野望》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東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犢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據四部叢刊影明本《東皋子集》)
王績是隋、唐易代之際的著名詩人。在那個時代里,詩壇上占統治地位的是承襲齊梁綺靡詩風的宮廷詩,如虞世南、李百藥、上官儀等人,他們留下了許多贊美帝王的應制、奉和之作,描寫宮廷宴樂生活。詩篇構成了唐代詩歌肇始階段的基本風貌。王績的詩風,卻與他們迥然不同,既無諂媚之態,又無雕琢之語。他的詩清新樸實,真摯自然,純粹地表現了隱逸生活的情趣。王績詩歌出現在那個時代,正像一陣清風吹進了初唐前期詩壇里。《野望》這首優美的五言律詩,便是王績最有代表性的名篇。
從結句運用“采薇”的典故看,這首詩當作于隋亡以后。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其兄王凝得罪了朝閣重臣,“王氏兄弟皆抑而不用”(王福畤《錄東皋子答陳尚書書》),王績乃托以風疾,辭官還鄉。貞觀十一年(637),又因家貧再次赴選,為太樂丞,終因懷才不遇,兩年后又退隱歸田。《野望》詩可能就是寫在還鄉的時候。
首聯扣住題面,倏即鍥入題旨。王績掛冠歸鄉以后,有時也親自參加些農務,呂才《王無功文集序》云:“君又嘗葛巾驅牛,躬耕東皋,每著書自稱東皋子。”東皋,便是他躬耕的地方。上句應題,點出“野望”的地點和時間,下句寫出“野望”時的舉止神態和心理活動,流露出一種孤寂、苦悶的思想情感。“欲何依”三字,化用曹操“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的詩意,暗示了自己在野望時產生苦悶心緒的政治原因。“徒倚欲何依”是全詩之“眼”,即全詩寫景、表情的基本出發點。中間兩聯寫詩人在薄暮中所見之景物。“樹樹”二句,是詩人登高遠眺時見到的闊大而蕭竦的秋景。詩人心中有著“欲何依”的情緒,因此當他擇景、遣詞時,便選中了最容易惹起人們愁思的“秋色”和“落暉”,不言愁而愁意自見。“牧人”二句,是詩人登高眺望時見到的具體的人事活動。牧人驅趕著喝足水、吃飽草的牛犢,獵戶騎著掛滿獵物的馬,他們都懷著喜悅的、滿足的心情“歸家”了。面對著他們的無憂無慮、快樂安適的生活,詩人的內心添上了幾分愁緒,他的“徒倚欲何依”的內心苦悶和仿徨,被眼前景物有力地反襯出來了。尾聯二句繞回到首聯的詩意上來,醒明題旨。“相顧無相識”,緊承頸聯,是說詩人看到了牧人和獵戶仔細辨認,他們中間竟沒有一個自己熟悉的友人可以跟他共話短長傾訴胸中的憂悶和煩惱。于是,他發出了“長歌懷采薇”的深沉感嘆: 只能懷想伯夷、叔齊那樣的古代高士,把他們引為知己,過自己的歸隱生活。結句與首聯遙相呼應,在描寫田園秋景抒發閑適情懷之中帶著憂郁、感傷的情感色彩,透現出詩人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和個人的孤獨感。
整詩疏野淡樸,真率自然,情景相生,結構嚴整。王績從傳統詩歌中找到了陶淵明的模式,在情韻、藝術上深得陶詩之神。他的詩風成為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的前導。但是,王績改變了陶詩古風的形式,用五言律詩來反映隱逸生活。律詩萌芽于南齊的永明時代,經上官儀等人的努力,到沈佺期、宋之問手中才漸趨成熟,但早于沈、宋五六十年的王績,已經寫出像《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可見他對于唐代近體詩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楊慎《升庵詩話》評論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時說:“王、楊、盧、駱之濫觴,陳、杜、沈、宋之先鞭”,是很中肯綮的。
上一篇:陸龜蒙文《野廟碑[并詩]》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張籍詩《野老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