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于謙詩《詠煤炭》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后心。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據《于肅愍公集》,下同)
于謙(1398—1457),字廷益,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他因政治上杰出才能和軍事上擊退侵略勢力,扭轉危局,而名留青史。他無意于詩,僅以此為余事。在明代詩歌創作擬古、復古傾向比較嚴重的情況下,他能熔古鑄今,不刻意求工、用心雕琢,保持了一種純樸的天然本色,率直而有真趣。于謙詩作繼承了樂府傳統,特別是杜甫、白居易以及張籍、盧仝等人古詩的傳統。他的詩歌題材主要是勤政濟世、治軍守邊等,全部作品貫穿著他的深沉的報國愛民思想和廉潔堅貞的操守。
于謙的詩作重于“理”,因而他寫了不少詠物詩,借物明志,借物言理。最負盛名的也就是膾炙人口的《石灰吟》。同時《詠煤炭》、《孤云》、《桑》、《犬》等,都寄寓著自己的理想和情操。《詠煤炭》這首詩和他的《石灰吟》中所表述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一樣,表現了他高尚的獻身精神。煤炭并不以美貌媚俗,而詩人借以自喻,這在古代作品中是少見的。
詩的首聯寫采煤。“混沌”,原指古人想像中世界開辟前的狀態。這兒指藏煤的礦山。將煤稱之為“烏金”,既狀其色黑,又言其貴重。“鑿”是手段,“得”是結果,因果關系很是明確。將“混沌”與“烏金”對寫,說明了煤的來源,也表明了煤的來之不易,并以此顯示可貴的東西不是自然生成的,也不是來自什么高雅的所在。第二句的“藏蓄陽和”,系指烏金而言,意思是煤炭中蓄積著太陽般的暖氣。首聯詠了煤炭的外形、內質、來源、用途,寫得言簡意明,詞順理暢。
頷聯寫燒煤。第一句寫煤燃燒時的暖,第二句寫煤燃燒時的亮。“爝火”,是小火。這句的意思是煤燃燒時小小的火,在那隆冬季節,散發出融融的熱氣,好像喚回了暖和的春風。“洪爐”是大的冶煉爐,發出沖天火光,照破了沉沉黑夜。寫暖,從季節方面說,冬天燒煤,雪中送炭,深受人們歡迎;寫光,從晝夜方面講,黑暗驅散,光照天地,有利于民生。具體形象地說明了煤的價值。這兩句對仗工巧,尤其是“回”和“破”兩個動詞用得頗見匠心,使詩味更加濃郁。
頸聯寫煤的功。“鼎彝”,古代宗廟常用禮器的總稱,意思是像那些能代表國家的器物,總是由煤炭的燃燒冶鑄而成。“鐵石”,一方面是偏義復詞,意即指鐵,是說煤炭燒了之后自身化為灰燼,其心卻存于冶煉的鐵中;一方面是說心如鐵石,言其堅定。煤炭能熔化礦石,煉出鋼鐵,鑄出名器,真是有著火熱的心腸,化鐵的力量,堅定的立場。詩人寫煤炭的功用,說它關系到國家和民生,贊譽之情溢于言表。
尾聯寫煤的心。原來煤炭從深山中出來,并將自己的光和熱完全奉獻于人類,是為了“蒼生得溫飽”,這是何等的襟懷,是多么高尚的品德。
于謙本人確實就如《詠煤炭》和《石灰吟》中所說的,“但愿蒼生俱飽暖”,奮斗一生,最后留得清白在人間。《詠煤炭》正是于謙品格和行為的寫照。
《詠煤炭》繼承了我國詠物詩傳統的思想和手法,托物詠志,借物抒情。清代劉熙載認為好的詠物詩要做到“似花非花”、“不即不離”(見《藝概》),也就是詩中要求顧及“物性”和“情志”兩個方面。這首詩一方面句句扣緊了煤炭的性能寫,一方面又處處切緊了人的思想和品格的特點寫,物性中見人品,人品寄寓于物性,自然契合,渾成一體。尤其以“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兼用雙關和擬人的手法,更使兩者貼合無隙,顯出機趣。
這首詩為人所喜愛,還在于以人所常見的物象和人所習用的語言寫出了人所共仰的品格。煤炭,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說是比喻。喻體的普及性和本體的稀有性統一在一道,使人感到深刻。加上詩的內容又和詩人本身的思想行為相一致,讀其詩想其人,敬其人愛其詩,對詩篇也就更加深了感情。
上一篇:阮籍詩《詠懷詩·駕言發魏都》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陶淵明詩《詠荊軻》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