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李大釗·太平洋舟中詠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浩渺水東流,客心空太息。
神州悲板蕩,喪亂安所極?①
八表正同昏,一夫終竊國。②
黯黯五彩旗,自茲少顏色。
逆賊稽征討,機勢今已熟。③
義聲起云南,鼓鼙動河北。④
絕域逢知交,慷慨道胸臆。⑤
中宵出江戶,明月臨幽黑。⑥
鵬鳥將圖南,扶搖始張翼;
一翔直沖天,彼何畏荊棘?
相期吾少年,匡時宜努力。
男兒尚雄飛,機失不可得。
【注釋】 ①板蕩:《板》、《蕩》是《詩·大雅》中的兩篇作品,內容為譏刺周厲王的無道禍國,后因以 “板蕩”指政局變動或社會動蕩。安所極: 猶言何所止極。②八表: 陶潛 《停云》: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八方之外叫八表,極言其遠。一夫: 獨夫,并下文的逆賊均指袁世凱。③稽 (ji):考,求。句謂逆賊急需討伐。④鼙 (pi): 軍鼓。⑤知交:指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青年。⑥出: 告別。江戶: 日本東京舊名。
【鑒賞】 全詩感時述志,以正氣凜然、剛勁明晰為特點。早在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 “二十一條” 時,李大釗就挺身而出,組織留日學生總會,并通電全國激勵國人與 “任何強敵” 作堅決的斗爭。5月9日袁世凱正式接受 “二十一條”,他立即編印《國恥紀念錄》,撰寫《國民之薪膽》一文痛陳時弊,要大家發(fā)揚“智勇深沉剛毅果敢之精神,磨煉其堅忍不拔百折不撓之志氣”,跟內外敵人斗爭到底。12月12日宣布承受帝位的袁世凱,公然廢除民國紀元,改國號為所謂的中華帝國。針對這一倒行逆施,蔡鍔等率先掀起護國討袁運動,孫中山也發(fā)表 《討袁宣言》,號召 “愛國之豪杰共圖之”。1916年1月中旬,留日學生總會決定為護國軍籌募軍餉,成立文事委員會加強討袁宣傳,李大釗被推為編輯主任。當月底,為了更直接投入反袁救國活動,他離開日本乘輪船回上海,于太平洋途中吟成了這首詩。全詩為賦體,賦中自含比興,而以 “鼓鼙”句為界,前者感時,后者明志,感時是明志的基礎,明志為感時的升華,互補互融,渾然一氣,結穴于 “男兒尚雄飛,機失不可得”,把 “匡時”救國的主旨抒寫得明確而又飽滿。那么,作者感時又感了些什么呢?一是“神州板蕩”,“八表同昏”,喪亂無窮無盡。二是袁世凱 “竊國”,民國的五彩旗黯然失色,辛亥革命的成果即將毀于一旦。三是討袁護國斗爭正在云南、河北涌起,“匡時”救國的 “機勢” 已經成熟。凡下,作者借用 《莊子》上鵬鳥圖南的寓言來描寫自己 “一翔直沖天” 的豪情與氣概,文脈正是承 “機勢今已熟”而來的,并又十分自然地引出了 “匡時宜努力”,“機失不可得” 這樣的警句,令讀者為之一振。也就是說,一切匡時救國的熱血青年,面對祖國的災難與落后,光 “悲”,光 “太息”,那是非常不夠的,他們應當自強不息,審時 “雄飛”,牢牢把握住 “機勢”來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心和力。在這里,升華自我與報效邦國具有完全的一致性。
文章作者:蒲健夫
上一篇:愛國詩詞《屈原·國殤》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馮時行·安清洞夜坐有懷》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