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歌·袁枚·渡江大風》鑒賞
袁 枚
水怒如山立,孤篷我獨行。
身疑龍背坐,帆與浪花平。
纜系地無所,鼉鳴窗有聲。
金焦知客到,山郭遠相迎。
此詩是袁枚寫自己乘船渡過長江時的情狀。烈風激水,怒濤山立,孤帆獨行,巨鱷鳴窗,描繪得有色有聲,十分動人心魄。這僅僅寫景,還是有何寄興?且讀完全詩后,再作議論。
* * * *
略釋詩中幾個疑辭之后進行全詩語譯——
一、釋詞:
孤篷——即孤舟。篷,指篾制的遮擋風雨和陽光的船篷。
無所——即無處。
鼉——鼉的繁體字(讀tuó馱),即揚子鱷,俗稱“豬婆龍”。其皮堅牢,可制鼓面,稱“鼉鼓”。它能鳴,聲如鼓。晉安《海物記》:“鼉霄鳴如桴鼓。”今江淮之間謂鼉鳴為鼉鼓。(詳見陸佃《埤雅·釋魚》轉引)此處用以形容風濤相擊之聲。
金、焦——金者,指金山,在今江蘇鎮江市西北大江邊,原在長江中。焦者,指焦山,在今鎮江市東北江心,兩山遙相對峙,為旅游勝地。
二、語譯
風嘯水怒,
孤舟獨行浪峰間;
身置龍背,
風帆濤花比高與天連!
纜繩無系,
揚子鱷鳴聲撼窗顛;
江山靈性,
遠處金、焦迎客前。
這是一首寫景詩,也是一首借景喻人詩。作為寫景詩,詩意了然,容易領略;而作為借景喻人詩,就要多費思量了。它的興寄究意是什么呢?從詩中所綴有多種形象與意象可知,它是借描寫乘船遇上狂風巨浪而不驚的情景來詠志的。特別是詩尾兩句,透露了詩人那種在風浪中泰然自若的心情,更曉明一個為人之理:任恁風吹浪打,穩坐釣魚臺。
此詩在賦寫手法上,也有一點值得注意,即:擬人與設喻法的巧妙運用。比如:怒水涌浪如聚山;乘船有似坐龍背,金、焦二山出郭迎客,還有以鱷鳴有聲來喻浪風相擊作響等等。這樣,就使詩中的蓬船、浪濤、風聲和江嶼等等物象,全部活物化了、擬人化了,顯得詩情特真,詩趣特濃,詩旨也隨之變深了。
上一篇:《清代詩歌·趙翼·渡太湖登馬跡山(二首選一)》鑒賞
下一篇:《兩宋詩歌·葉紹翁·游園不值》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