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候。
這首詩從一個少婦春日登樓,觸景生情的心理變化表現了愛情與功名的矛盾,反映了人們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盛唐時,從軍征戰,殺敵報國,建功立業已成為一種時代風尚。就連閨中女子也多盼望自己的丈夫能夠立功邊塞,掛勛受賞。王昌齡另一首詩就曾道:“馳道楊花滿御溝,紅妝漫綰上青樓。金章紫綬千余騎,夫婿朝回初拜侯”(《青樓曲》其一),寫出了女子對丈夫立功封侯的喜悅之情。這一首詩名為《閨怨》,它一開始卻寫道“閨中少婦不曾愁”,就是說明這位少婦和其他女子一樣,她熱望丈夫在邊庭建立勛業,封王封侯,因此她并不為夫妻離別而傷憂,她心中充滿了浪漫的幻想,所以在春和日麗的大好時光,她梳洗打扮,快樂地登樓賞春。這前兩句的基調是歡快的,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
但是詩從第三句“忽見陌頭楊柳色”起,情調陡轉。少婦觀賞著春景,似乎無意間猛地發現了路邊楊柳蔥綠,那一片綠茫茫、霧朦朧的景色,竟使她忽地意識到美景良辰,大好春光,她自己竟是孤身一人。自丈夫離別之后,自己一人孤獨地度過了多少時光?自然的美景,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可是人生青春卻是失而不回,在她心中油然萌生出一種惆悵、懊惱的情緒。少婦仿佛體味到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滋味,她咀嚼著,漸漸她明確地意識到了,她是在強烈地思念著丈夫,她在渴望著愛情,她盼望著過一種和平寧靜的生活。這種情緒就直逼出詩的最后一句:“悔教夫婿覓封侯”。少婦真悔啊,她這時才想到真不該叫丈夫去征戰,去尋求什么侯爵功名。她自怨自艾,望著大好春景,陌頭楊柳陷入了無邊的沉思——詩到此也就點明了《閨怨》之題。
這首詩抓住少婦生活中一個登樓賞春的細節,細致描摹了少婦的心理變化,揭示了人心厭戰的重大主題。在寫作手法上作者采用了背面敷粉的方法,欲寫少婦之怨,先寫少婦不曾愁,以不曾愁反襯登樓觀景之后所產生的一種無從敘說的怨悔,更表現出少婦的天真爛漫,顯現出她一旦怨悔,就難以排解,愁悶不已,成為了生活中永久的遺憾?!昂鲆娔邦^楊柳色”一句承上啟下,轉接極其巧妙。“忽見”一詞似是順手拈來,實則此乃全詩情感轉換的關鍵。正因為“忽見”才使少婦產生出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情緒,表面看這首詩全似敘事,實際上這首詩正是緣情而發,全詩字字含情,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作,能夠捕捉到一個少婦生活細節中的心理變化,加以細致形象地描摹,也正體現了作者具有非凡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上一篇: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