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子魚論戰(zhàn)
(僖公二十二年)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zhàn)。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 君將興之, 弗可赦也已。”弗聽。
及楚人戰(zhàn)于泓。宋人既成列, 楚人未既濟【1】。司馬曰:“彼眾我寡, 及其未既濟也, 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 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 宋師敗績【2】, 公傷股, 門官殲焉 【3】。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 【4】, 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 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 【5】, 不鼓不成列。”
子魚曰: “君未知戰(zhàn)。勍敵之人 【6】, 隘而不列,天贊我也 【7】。阻而鼓之, 不亦可乎? 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 皆吾敵也。雖及胡耈 【8】, 獲則取之, 何有于二毛? 明恥教戰(zhàn), 求殺敵也。傷未及死, 如何勿重? 若愛重傷 【9】, 則如勿傷 【10】; 愛其二毛, 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 金鼓以聲氣也 【11】。利而用之, 阻隘可也。聲盛致志, 鼓可也 【12】”。
【注釋】
【1】 未既濟: 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既: 盡。濟: 渡過。
【2】 敗績: 大敗。
【3】 殲: 盡死。
【4】 不重傷: 不再殺傷已經(jīng)受傷的敵人。重, 再。不禽二毛, 禽同“擒”, 俘虜。二毛, 頭發(fā)斑白的老人。
【5】 亡國之余: 亡國者的后代。宋是商紂的后代。此話有自謙的意味。
【6】勍敵之人:強敵的兵。勍(qing):強。
【7】贊:助。
【8】雖及胡耈(gou):即使年紀特別大的。雖,即使。及,到達。胡,老;耈,壽。胡耈,指很老的人。
【9】愛:憐惜。
【10】則如:何如。
【11】金鼓以聲氣也:金鼓是用以鼓舞士卒的氣勢的。古代作戰(zhàn),擊鼓以進兵,鳴金(金屬制成的響器)以退兵。
【12】鼓可也:攻擊未成列的敵人是可以的。不整齊,這里是說未成列。
【賞析】
這篇文章選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春秋前期,從齊桓公死(前643)到晉文公奠定霸業(yè)(前632),這期間中原沒有霸主,力量并不十分強大的宋襄公就企圖稱霸。此時,處在南方蠻夷之地而潛滋暗長的楚已成為一個強國,躍躍欲試,亦想一露鋒芒逐鹿中原。因此就發(fā)生了宋楚兩國的泓之戰(zhàn)。
《左傳》寫戰(zhàn)爭并非直接地描寫古戰(zhàn)場上那種叱咤風云、血流成河的場面,而是把更多的筆墨放在戰(zhàn)前的準備上,使得讀者的想象力充分馳騁在廣闊的時間和空間上;寫戰(zhàn)爭的勝敗,更不是著眼于雙方兵力的弱強對比上,而是注重戰(zhàn)爭的性質(zhì)、人心的向背以及決策者的正確與否上。所以收到不寫大海能聞濤聲,不繪高山卻見起伏的效果,充分顯示了作者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
春秋時期,各國伐戰(zhàn)不休,有砥礪自勉暗中磨劍霍霍者,也有不自量力而面目猙獰者,宋襄公當屬后者。當時,宋為了光復昔日商紂之雄風,不惜勞師動眾以伐鄭。楚為了遏制宋的勢力,也不惜跋山涉水出師伐宋以救鄭,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對于尚未站穩(wěn)腳的宋來說,本該保存實力,而不應四面出擊。宋襄公卻置天時地利與人和的重要條件于不顧,一意孤行,準備傾巢迎楚。在這危急關頭,司馬子魚基于對宋有深刻的認識,于是不憚冒犯宋公,以直言相告,促其警醒。這是對戰(zhàn)前形勢的描寫,在作者無隱的筆法中顯示了作者對這場戰(zhàn)爭的傾向性。
戰(zhàn)前,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本來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主戰(zhàn)也可以主和也可退卻,但是一旦進入兵戎相見階段,那就只有你存我亡,我死你活的問題。誰都知道,戰(zhàn)爭是殘酷的,需要流血犧牲,仁義與之是水火不相容的。無論哪方都想千方百計地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和時機擊敗對方。孫子兵法里講的“知己知彼”就是指利用對方的弱點,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勢。更何況在當時楚強宋弱的形勢下, 宋更不應該同楚實打?qū)嵉赜财矗?而應在計謀上取勝。“宋人既成列, 楚人未既濟”以整擊亂, 以有備之師擊無備之兵, 無疑這正是宋兵攻擊的大好時機。可以想象, 阻于水流, 無暇他顧的楚師此時只有招架之功, 絕無還手之力。宋方如果一陣密集進攻, 完全可以傷敵過半, 大挫其元氣。
子魚審時度勢, 及時向宋襄公建議:“請擊之。”宋公卻自以為是曰“不可。”楚兵已經(jīng)全部渡過河來, 但尚未排成作戰(zhàn)方陣, 形勢雖然危急, 但楚方還亂不成軍, 不足以一時對宋構(gòu)成威脅, 形勢對宋還較為有利, 子魚急忙“又以告”, 請求宋襄公出擊, 而剛愎自用, 愚蠢可笑的宋公卻淡淡地說:“未可。”至此有利戰(zhàn)機全失, 宋軍失敗已成定局。
文章的這部分寫了宋襄公不知利用作戰(zhàn)中的絕好機會, 以致慘敗。寫子魚的勸告, 一次具體寫出所說的話, 一次只說“又以告”, 筆法靈活富有變化。用“不可”和“未可”表現(xiàn)宋襄公固執(zhí)己見, 用“公傷股, 門官殲焉”表現(xiàn)慘敗之狀, 簡潔明了又生動形象。
宋襄公為何遲遲不下令出擊而致敗績的呢?從后面的文中才知, 他當時有自己的如意算盤, 意欲以假仁假義籠絡諸侯以繼其霸業(yè), 誰知兵臨城下美夢不醒。當時他采取的軍事主張就是“三不主義”, 不再殺已經(jīng)受傷的敵人, 不俘虜頭發(fā)斑白的老人; 不進攻未排列成陣的敵人。只有如此, 方為“君子”——有道德講仁義的人。這是多么地迂腐、虛偽。
宋襄公的“三不”為下文子魚的反駁立下了根據(jù)。子魚和曹劌一樣是個頗具軍事戰(zhàn)略眼光的智者。只不過曹劌遇上了一位納善如流的君王, 子魚所對的是一個固執(zhí)愚蠢的昏君。魯莊公聽取曹劌的分析, 采納曹劌的建議所以戰(zhàn)勝齊國; 宋襄公則將子魚的良言當耳邊風, 坐失有利戰(zhàn)機, 落得慘敗。
子魚對宋襄公的言論層層進行反駁。劈頭就說“君未知戰(zhàn)”。接著講強敵的軍隊受到了阻隘而一時未能成列, 這是天賜的進攻良機, 完全可以以少勝多, 以弱勝強, 打受阻的軍隊有何不可呢?既然上戰(zhàn)場, 作戰(zhàn)雙方不論老少都互為仇敵, 你死我活, 那么就是殺死頭發(fā)斑白的老人又有何干系?認識什么是恥辱以鼓舞士兵的戰(zhàn)斗勇氣, 并教以作戰(zhàn)的技巧和方法,本來就為的是殺敵, 雖然已經(jīng)受傷但未死, 怎么可以不再殺傷他們呢?接連三句反問, 句句鏗鏘, 邏輯嚴密, 無懈可擊。緊接著闡明軍隊本來就是用來利用有利時機進行作戰(zhàn)的。文中的三軍, 泛指軍隊, 春秋時期, 諸侯大國三軍, 合三萬七千五百人。有了軍隊不作戰(zhàn), 或在戰(zhàn)場上“愛重傷”、“愛其二毛”那不如不打, 還不如早早地向敵人屈膝稱臣、拱手就縛。
子魚的辯駁, 字字斬截, 層層推進, 痛快淋漓, 精彩至極。
文章提供給讀者一個優(yōu)秀的軍事見解, 那就是要緊緊抓住有利戰(zhàn)機,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左傳》不愧為先秦史書中“記籍之冠冕”。敘事重在記言,而意在狀言者之精神面貌。《子魚論戰(zhàn)》中,作者以寥寥幾筆、短短數(shù)語就使子魚的大膽、敏銳、深刻、果敢的精神和性格躍然紙上。
本文文理清晰,曉暢明白,點面結(jié)合,通過三次對話逐步揭示兩個人物的思想心理和不同性格,兩相對比,從而成功地塑造了生動的人物形象,不失為大手筆。
上一篇:《古文觀止·左傳·子革對靈王》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左傳·季札觀周樂》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