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喬吉散曲《水仙子·尋梅》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冬前冬后幾村莊,溪北溪南兩履霜。樹頭樹底孤山上。冷風(fēng)來何處香? 忽相逢縞袂綃裳。酒醒寒驚夢,笛凄春斷腸。淡月昏黃。
(據(jù)隋樹森編《全元散曲》,下同)
喬吉(1280—1345),字夢符,號笙鶴翁,惺惺道人,山西太原人。是與張可久齊名的元曲后期代表作家。
曲前三句寫尋梅,扣緊題意。“冬前冬后”,寫尋梅之時(shí)。一“前”一“后”,含有從冬初尋到初春之意,即整個(gè)冬季均在尋梅。“溪北溪南”,寫尋梅之途。一“北”一“南”,不僅指明方位,且亦寫出從北到南的路程。與前句的“幾村莊”相呼應(yīng),含有路長途遠(yuǎn)之意。如再與“冬”、“霜”合看,則寫出了為尋梅不避寒霜之苦,跋涉之勞,可見其對梅之酷愛。此外,“冬”、“霜”兩字,既點(diǎn)明梅花開放之季節(jié),又為梅之不畏寒霜的品格張本。“孤山上”,寫尋梅之地。孤山,位于杭州西湖里外二湖之間,山多梅樹。宋代詩人林逋曾隱居于此。因其篤好種梅養(yǎng)鶴,又終身不仕不娶,故人稱“梅妻鶴子”。他的“眾芳搖落獨(dú)暄妍,占盡風(fēng)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為千古詠梅絕唱。喬吉寫的到孤山尋梅,不僅因?yàn)楣律蕉嗝罚乙嘣谟诒砻髯约鹤纺搅皱蛺勖返碾[居生活的情志。“樹頭樹底”之“樹”,暗示出所尋之物。“頭”與“底”,既指樹梢樹根,也指山上山下(因樹隨山之上下而上下),暗示出樹多花繁。總之,前三句寫尋梅,重點(diǎn)在一“尋”字。三句之中,句句有梅而又字面上不予明言。
中兩句寫尋得梅花。未見梅花,先聞其香;風(fēng)雖寒涼,但香卻令人心醉,幾乎使人忘卻風(fēng)之寒冷。“冷風(fēng)來何處香?”作者故作疑問,語氣中飽含驚喜之情,與下句“忽”字所寫出的尋得梅花的快樂在情調(diào)上是完全一致的。“縞袂綃裳”,白色絹綢制成的衣裳,此指白衣仙子,用以比擬梅花的素雅、俏麗,由此亦可知作者所寫乃白梅。齊巳的《早梅》:“風(fēng)遞幽香去,禽窺素艷來。”王安石的《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陸游的《緗梅》:“素綃應(yīng)怯?xùn)|風(fēng)思,故著重重淺色衣。”也許,作者的這兩句正是從前代作家的這些描繪中受到啟示才寫成的。
末三句寫賞梅的情景。“酒醒”,點(diǎn)明作者原是帶著十分醉意去尋梅的。為什么這樣? 一則酒可御寒,二則酒可消愁,特別是失意的文人,更是常以杯酒自娛,若非作者也多失意,豈能如此?“夢”,非言睡夢,而是指觀賞凌雪傲立的梅花,使人如置身夢境,達(dá)到了如癡如醉、忘乎所以的境地。這是以觀賞者的陶醉來反照梅花的美麗動人。但是,作者終于從“酒”與“夢”的中間清醒過來,一個(gè)“寒”字道出了酒醒夢驚的原因。一個(gè)人在冷風(fēng)梅叢中流連既久,能不感到寒意的侵襲么?酒醒了,夢驚了,這時(shí)冷風(fēng)忽然送來一陣凄涼的笛聲,仿佛是剛剛來到人間的春天;因遭寒霜之苦而在哭訴。這里的“凄”與“斷腸”,表面上是言“笛”與言“春”,實(shí)則是在說作者自己的心情,或者說是作者主觀感情的外射,在美學(xué)上稱之為移情作用。末句“淡月黃昏”,是實(shí)景的描寫,它意味著作者賞梅時(shí)間之久,同時(shí),它又是景中寓情,藏凄苦之情于傍晚月色之中,收筆淡中有濃,輕中有重,極其含蓄有味。從遣詞用句和立意上看,這顯然是把“暗香浮動月黃昏”化用了。
清人況周頤《蕙風(fēng)詞話》卷二說:“蓋寫景與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寫景而情在其中。”這首小令調(diào)子凄涼,于寫景之中流露出失意的心情,可謂善于景中寓情,托物言志者。此外,前三個(gè)七字句中,由方位詞、數(shù)詞等構(gòu)成工對之美,也是這首小令在藝術(shù)上的一個(gè)特點(diǎn)。確而言之,前三句中兼有合璧對、鼎足對和句中對,再加末三句中的前兩句是合璧對,可見作者是如何善于用對,他運(yùn)用句法的功力是何等深厚、技藝是何等圓熟!
上一篇:散文·王夫之文《桑維翰論》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小說·施耐庵小說《水滸傳》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