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朱琦詩《吳淞老將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吳淞江口環列屯,吳淞老將勇絕倫。連日鏖戰幾大捷,沙背忽走水上軍。援軍隔江僅尺咫,眼見陳侯新戰死。大府擁兵救不得,金繒日夜輸鬼國。
(據咸豐《怡志堂詩初編》)
吳淞老將,指鴉片戰爭時期著名愛國將領陳化成(1776—1842)。他是福建同安人,字蓮峰,行伍出身,歷任總兵、提督。道光二十年(1840),他在福建水師提督任內,率舟師發炮屢挫英軍船艦。同年調任江南提督,在兩江總督裕謙支持下,鑄銅炮,制火藥,修炮臺,練士兵,在江防險要吳淞積極設防。1842年6月,英艦進犯吳淞炮臺,陳化成堅決反對兩江總督牛鑒的畏敵求和。16日拂曉,英軍猛攻,陳化成揮旗發炮,率部抵抗,激戰兩個多小時,擊傷英艦多艘。英軍死傷頗重,不敢正面突進。這時,牛鑒陳列總督儀仗,率大隊增援,被英艦發現,發炮轟擊,牛鑒驚駭,拋棄轎子靴帽,混入士兵中亂竄,全軍大潰。英軍登陸,前后夾攻炮臺,陳化成孤軍無援,七處負傷,流血身亡。守臺官兵八十余人也壯烈犧牲。關天培戰死虎門,年六十一歲;陳化成戰死吳淞,年六十七歲。朱琦滿懷愛國熱忱,為這兩位老將寫了頌歌。此外,他還為定海守將王錫朋寫了《王剛節公家傳書后》;為金華抗英死難將領朱桂寫了《朱副將戰歿,他鎮兵遂潰,詩以哀之》;在《定海紀哀》中寫了定海知縣姚懷祥死難事;在《狼兵收寧波失利書憤》中寫了奕經反攻寧波失敗事;在《紀聞八首》、《癸卯九月朔日,集萬柳堂,宴姚石甫(瑩)丈,席間話臺灣事,慨然有作》中,寫了姚瑩固守臺灣,抗擊英軍事;在長達一百三十六行的五言古詩《感事》中,寫了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等人的抗英事跡及鴉片戰爭初期失敗的經過。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鴉片戰爭,“表揚忠節,感泣鬼神”(《射鷹樓詩話》卷一),堪稱“詩史”。
《吳淞老將歌》是一首七言歌行。詩僅八句。首句寫吳淞口炮臺環列,作戰形勢很好。當時吳淞口有東西兩炮臺。陳化成率參將周世榮守西炮臺;參將周吉瑞、游擊董永清守東炮臺;徐州鎮總兵王志元守小沙背,以防繞襲;牛鑒率三四千人駐寶山縣,可做后援;水面又有水師兵船呼應。加以吳淞地形險要,英軍本難輕易取勝。第二句寫老將陳化成英勇非常、更使我方顯出優勢。第三、第四句寫我方連日大捷,因英軍繞襲小沙背,守軍潰逃,使戰況發生轉折。第五、第六兩句譴責兩江總督牛鑒(?—1858)。此人字鏡堂,號雪樵,甘肅武威人。嘉慶進士。1841年英軍進犯浙江,總督裕謙殉國。十月,牛鑒擢兩江總督。次年六月,英軍進攻吳淞,他奉道光帝侄揚威將軍奕經密令,派人攜帶禮物往見英將,被拒不得見。吳淞戰役,他在增援途中望風而逃,致使陳化成腹背受敵。炮臺失守后,他逃往嘉定、昆山。英軍攻入長江后,又由鎮江逃至江寧(今南京)。侵略軍兵臨南京城下,他奏請向英乞和。同年八月,參與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陳化成死難,與這位上司怯戰逃跑直接有關,故云“援軍隔江僅尺咫,眼見陳侯新戰死”。最后兩句寫牛鑒這位“大府”(總督)擁有重兵,救不得危難中的同僚,卻參與訂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致使“金繒日夜輸鬼國”。侵略者因此得到了二千一百萬元的賠款和割讓香港、開放上海等五地為通商口岸等利益。作者在這首詩中,以簡練的筆墨記述史事,僅用一二詞語直接表露情感(如“勇絕倫”、“輸鬼國”)。作者通過“環列屯”、“連日鏖戰”、“沙背忽走”、“援軍”、“尺咫”、“眼見”、“戰死”、“大府擁軍”、“金繒日夜”等詞語,自然地表達了自己的愛憎,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整個戰爭過程的認識。古人論詩歌創作,講究含蓄、蘊藉,認為“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見吳喬《圍爐詩話》卷一)。朱琦這首《吳淞老將歌》便帶有這種特點。一般來說,這類題材比較適宜于大筆揮灑、墨瀋淋漓的寫法。像朱琦這首詩,用簡練的筆墨,含蓄的手法,在貌似平靜的敘述中含強烈的愛憎,可謂別具一格。這如同籠中盛火,綿里裹針,是藝術中的一種高境。這類作品,讀者初一閱讀,可能會感到不夠酣暢,不夠痛快。但各種詩歌讀得多了之后,仔細回味,便會明白,這類表面上不見煙火、不露鋒芒的藝術作品,有一種特殊的力量。這正顯示了作者非凡的藝術功力。對于自己的感情和筆墨缺少控制能力,時時都禁不住自己的欲望,急于在詩歌中發抒議論、明示傾向的人,是達不到這種境界的。
上一篇:散文·方孝孺文《吳士》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戰國策·《魏策》四《唐且為安陵君劫秦王》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