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丙辰(1)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2)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3),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解析】詞作于1076年之中秋。當時蘇軾政治上失意,與親人也多年未能團聚,心情郁悶。但他未由此超脫塵俗,而是對人間美好的生活充滿熱愛。全詞基調樂觀,然而也反映了作者遺世獨立與熱愛人間生活的矛盾。詞的上片,因月而對天上之情事發出種種奇想。起句由李白“青云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化出,對無語的青云突發奇問,奇思妙語,破空而來。這是作者憂郁不平復雜心緒的體現。人間的今夕,天上是何年?天上良辰是否有美景呢?那只有上天才能知道了。于是才有“我欲乘風歸去”之句。“乘風”一詞出自《列子·黃帝篇》,列子從老商氏學道,達到忘物忘我境界,竟“意不知風乘我邪?我乘風乎?”蘇軾于詞中用此典,暗暗含有忘掉一切的意思。然而歸去雖好,但美麗的瓊樓玉宇,高聳云間,卻是寒氣襲人啊!聯系蘇軾此時的遭遇看,可能云朝庭之內雖好,然無自己容身之地,反屢遭貶謫,精神十分痛苦。但蘇軾總是引身物外,處之以達觀。正因為此,他才由天上轉回人間,以“何似”與以上“我欲”句相對照表示,既然天上“不勝寒”,那還不如在人間對月起舞哩。可見,畢竟還是人間好啊!下片“轉朱閣”三句寫月照不眠之人。人既在“綺戶”,所不眠之原因當然不在衣食,而在于傷離怨別。月兒又圓又亮本是幸福美好的象征,對此不應有恨。但它偏偏在人離別之時才圓起來,月圓人不圓,不是覺得有所缺憾嗎?這樣,月圓可就更加重了離人之恨了。“人有”三句人月合寫,進一層說,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樂,月亮也會有陰伏晴出,圓缺盈虧,這些都是天地之間所常有之事。這些事情自古以來也是難以稱心的。結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句中的嬋娟,是由古代美人的稱呼借指嫦娥,而嫦娥又是月的代語。作者于此祝愿其弟子由,其實也是進而祝愿天下之人盡管遠隔千里,也都能共同面對這素月一輪,永遠平安地生活。
上一篇:經典《氓》詩詞解析
下一篇:經典《水調歌頭·和龐佑父》詩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