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詩《鳥鳴澗;鹿柴;竹里館》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居士,他給自己取字“摩詰”就源于對佛教的信仰。中年后,隨著政治熱情的消退,對宗教的信仰日漸深篤。隱居和奉佛是他后期生活的兩個方面。“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藍田山石門精舍》),“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積雨輞川莊作》),就是這種生活的記錄。由于對塵俗的厭倦,更由于禪宗思想的浸漬,王維的美學愛好更傾向于空寂、幽靜的山林?!翱丈健?、“空林”、“深林”、“清冬”、“秋暝”是他喜愛描繪的景物和季節。許多山水詩中常常表現出禪宗的哲理。這里選的《鳥鳴澗》等三首山水小詩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作品。
《鳥鳴澗》是和友人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之一的和詩,描寫了春山月下的靜謐之景,表現出詩人恬靜的心境。首二句寫桂子飄落,春山夜靜。“人閑桂花落”,寫詩人置身山中欣賞夜景,在閑靜的環境中感覺到桂花在飄落?;浔緫獰o聲,但由于“人閑”,沒有雜亂的聲音干擾,因而能感覺到自然界細密的動靜。一切生物都睡著了,夜很靜,仿佛春山已經空無一人,只有詩人獨自在這萬籟俱寂的山中參禪、習靜,領略著清新的夜氣。后二句寫月出鳥驚,時鳴春澗。在靜觀中,月亮升起來了,銀輝遍地,一下照亮了山林幽壑,把棲息在林中的山鳥驚醒了,鳥在山澗的樹叢中不時地叫幾聲,襯托得春山春澗更為幽靜。詩人成功地運用了以動寫靜的藝術手法,在靜謐的整體意境中寫出動態和聲息,襯托出環境的幽靜。因為局部的響動,是依賴于整個環境的寂靜才被人覺察到的,而局部的響動不可能打破整個環境寧靜的氣氛,大小懸殊的對比反而能襯得出大環境更靜謐。王維這樣寫,不僅是個藝術手法問題,而且是哲學理念的表現,是于動中求靜,宣揚雖動而常靜的禪宗寂滅思想。北朝佛學家僧肇所撰《肇論·物不遷論》說:“必求靜于諸動,故雖動而常靜。不釋動以求靜,故雖靜而不離動?!蓖蹙S正是把佛學的理論滲透在景物描寫之中,“求靜于諸動”,宣揚雖動而常靜的寂滅思想。桂花自開自落,歸于寂滅;驚鳥時鳴,鳴后復靜?!而B鳴澗》寫的就是王維“夜禪”、“習靜”的實踐(“禪”的原意是“靜慮”)。明代胡應麟《詩藪》稱《鳥鳴澗》等詩“卻入禪宗”,說:“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比耸篱g的一切爭逐名利的塵念都在這靜謐的意境中凈化了。
《鹿柴》,也是一篇“入禪”之作。詩用聲與光的描寫表現空山深林的幽靜。詩的前二句寫空山寂靜。山中既聞“人語響”,怎能稱“空山”呢?須知,這里用的仍是以動寫靜的藝術手法。因為山里人跡稀少,很難見到人影,深山密林中偶然傳出人說話的聲音,因“不見人”,不知聲從何來,故而寥寥的人語聲,襯托得山林一片寂靜、空曠。后二句寫樹林深密,光線暗淡,樹下的青苔更是幽暗。黃昏時光,山映斜陽,一道斜暉射進深林,照亮了林中的青苔,留下了微弱而短暫的光亮。局部的光反襯出大片密林更加陰暗。在這首詩中,詩人在前兩句以聲寫靜,后兩句以光寫幽。全詩的幽冷空寂的氣氛同樣表現了寂滅的情緒。禪宗的哲學否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實在,雖然也承認世界上一切現象都是有的,但又說這種“有”就是“空”,都是人感覺上虛假的幻影。《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說:“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币饧词澜绲男蜗蠖际翘摽盏??!督饎偘闳艚洝氛f:“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闭f的也是這個意思。王維對禪宗的這一理論領會很深,他常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來表現這一理念。他喜歡描寫虛空不實和聲光瞬息即逝的現象來表明世界本來就是空寂的。在《鹿柴》這首詩中,山是空寂的,偶而能聽到人語響,卻不見人出來,人語消失,空山仍歸于寧靜。深林的青苔是幽暗的,“返景”逝去,深林又回到暗影的包圍之中。原來,世界的一切現象都是隨生隨滅、轉瞬即逝的,世界根本上是虛空的。這就是王維在《鹿柴》一詩中借助光和聲細微變化表現的禪理。
《竹里館》是《輞川集》二十首之一,寫的是王維輞川別墅附近的一個景點?!爸窭镳^”,顧名思義,是建筑在竹林中的一座館舍。詩寫詩人在竹林里獨自彈琴、長嘯,與明月相伴的情景。詩的語言明凈自然,通過環境的描寫和人物的活動創造出優美、高雅的意境,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境。與前二詩相比,“禪”味比較淡。《鳥鳴澗》、《鹿柴》等詩采取第三人稱的客觀角度,寫詩人在山中聽到的、看到的、感覺到的花落、鳥鳴、人語、光照,詩人的自我形象隱沒在自然景物之中,此詩則取第一人稱,讓人物出現于畫面,直寫自己的活動。由于厭倦塵俗的喧囂,中年以后的王維喜歡獨來獨往任興而游。《終南別業》一詩就說:“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而詩首句寫的是“獨坐”在幽靜的竹林里,幽篁的無邊的綠色使他感到寧靜,風吹竹林的幽韻使他感到恬適。然而,詩人并非枯坐苦思,他“彈琴復長嘯”,盡情抒發高蹈避世的逸情。一個“復”字突出了他的神態的自由、瀟灑和悠然自得。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想起魏末正始時期竹林七賢的隱逸生活。詩人正是通過“獨坐”、“彈琴”、“長嘯”等動作的描寫表現他的隱逸情致。后二句寫夜靜人寂,明月相伴。詩人獨坐竹林,盡管林深葉密,外人不知道他的活動、他的心境,但他并不感到寂寞和凄清,因為夜靜之時有“明月來相照”。素月分輝,照得竹林館舍一片銀白,照得詩人“表里俱澄澈”,身心與明月化為一體。此時此地,俗念塵慮一洗而凈,精神靈魂都在這月光中升華了?!懊髟聛硐嗾铡币痪涫钟形?,似乎世人皆睡而我獨醒,明月知我,故來相照。一個“來”字把明月寫得有了生命和性格,也使這首詩的意境顯得高潔而不陰冷。
上一篇:詩歌·梅堯臣詩《魯山山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詞·秦觀詞《鵲橋仙》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