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三閭廟》
戴叔倫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fēng)起,蕭蕭楓樹林。
全詩寫一 “怨” 字,比興并用,風(fēng)神搖曳。
因過屈原祠而恁吊屈原,便想到屈原之 “怨”。《史記·屈原列傳》云: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見謗,能無怨乎? 屈平之作 《離騷》,蓋自怨生也。”“怨”,這是抽象的東西,如何寫? 詩詠屈原祠,詩興自然由此祠觸發(fā)。據(jù) 《清一統(tǒng)志》,屈原祠在今汨羅縣境,即屈原懷沙沉江之處。汨羅江是湘江支流,屈原在投江前作的 《懷沙》 里說: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遠(yuǎn)忽兮。” 在 《離騷》 里也說: “濟(jì)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 在這些提到 “沅湘” 的詩句中,抒發(fā)了愛國愛民的情感和理想無法實(shí)現(xiàn)的哀怨。詩人徘徊于屈原祠畔,目送沅湘之水滔滔流逝,屈原的遭遇,屈原的詩歌,便一一涌向心頭,化為此詩的前兩句: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這兩句綜錯成文,義兼比興。屈子之 “怨” 有似沅湘之水,萬古長流,無有盡期; 屈子之“怨” 異常深重,故沅湘之水日夜奔流,也流它不盡。
“不盡” 二字,引出下聯(lián)。有些鑒賞家認(rèn)為此詩的妙處在于以景語結(jié)尾,如李锳《詩法易簡錄》 云: “三、四句但寫眼前之景,不復(fù)加以品評,格力尤高。” 這看法當(dāng)然不錯,但未和前兩句聯(lián)系起來,終隔一層。詩詠三閭廟,沅湘、楓林,皆眼前景。目望沅湘而感嘆屈子的哀怨 “沅湘流不盡”,那么 “流不盡” 的哀怨還體現(xiàn)于什么呢?于是詩人的目光從沅湘移向廟內(nèi)及其附近的楓林,又想起了屈原的詩句:“嫋嫋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 (《九歌·湘夫人》)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 而結(jié)尾景語,即從此化出: “日暮秋風(fēng)起,蕭蕭楓樹林。” 深秋日暮,落日斜照下的楓林在嫋嫋秋風(fēng)里蕭蕭低吟,仿佛為屈原傳 “怨”。
楊逢春 《唐詩偶評》 云: “此亦取逆勢之格。上二逆偷下意,空中托筆。起二用逆筆提,三四方就廟中之景寫 ‘怨’ 字。首句所云‘流不盡’ 者,此也。首作透后之筆,后卻如題縮住,斯為善用逆筆。” 其對章法的分析,可謂獨(dú)具慧眼。
上一篇:陳子昂《贈喬侍御》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