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望》原文與翻譯、賞析
李夢陽
黃河水繞漢邊墻①,河上秋風雁幾行。客子過壕追野馬②,將軍韜箭射天狼③。黃塵古渡迷飛輓④,白月橫空冷戰場。聞道朔方多勇略⑤,只今誰道郭汾陽⑥!
【注釋】 ①黃河: 指流經明代大同府西北、今天內蒙與山西交界的一段河流。漢邊墻:秦漢間所筑長城,下有黃河流過,構成明朝與韃靼的邊界線。②客子:詩人自稱。壕: 即濠,護城河。野馬:指浮游的云氣。③韜箭:把弓箭裝在弓套里。韜,弓套,這里名詞作動詞用。天狼: 星宿名,也叫 “犬星”,古人認為天狼星出現敵人就要入侵。④飛輓: 急速運送糧草的車馬。輓,同“挽”。⑤朔方: 這里泛指廣大北方邊土。⑥郭汾陽:唐代名將郭子儀,平定安史叛亂的功臣,玄宗時曾任朔方節度使,肅宗時升任中書令,封汾陽王。
【詩大意】 黃河環繞邊關的長城流去,河上秋風吹拂著陣陣雁行。浪漫的詩人騎馬過濠追逐長空的云氣,威武的將軍身佩弓箭,引射西北的天狼。古渡邊黃塵迷漫遮掩了急速行駛、運送給養的車馬,戰場上白月橫空,呈現出肅殺、蒼涼的氣氛。聽說北方是英雄輩出的地方,時至今日像郭子儀這樣的名將,還有多少人能時常提到他呢!
【賞析】 李夢陽的這首七言律詩,描繪邊塞秋景,抒發愛國情思,歷來以 “雄渾流麗” (王世貞 《藝苑卮言》) 為后世稱道。
全詩緊扣一個“望”字,前四句側重描寫秋日黃河的渾莽景色,并通過將軍與客子的形象刻畫,流露出詩人置身邊塞的豪情逸興。黃河,作為北方邊塞的特殊景物,已為歷代詩人所注意,如王之渙“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 《涼州詞》),“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登鸛鵲樓》) 等,都寫出黃河在邊塞景物中具有的典型意義。李夢陽的這首《秋望》也同樣抓住黃河來寫邊塞。首聯“黃河水”、“漢邊墻”、“河上秋風”、“風中雁陣”等意象構成一幅典型的邊塞秋景。與前人不同的是,《秋望》進一步將黃河與長城并寫,加重了這幅邊塞秋景的雄渾感。首聯唯一的動詞“繞”字又把漢邊墻緊緊擁入黃河水的懷抱,點出了二者不易察覺的微妙關系,仿佛一個是邊塞的門戶,一個是門外的護城河,它們相互依傍,親密無間,不可或缺。“秋風”、“雁行” 等景物更能照顧季節特征,在長城黃河鑄造的雄渾之外,帶入秋季所特有的肅穆蒼涼之感。風吹雁陣,雁逐黃河,河繞邊墻,在這生生流動的雄渾蒼涼背后,詩人敏銳的視覺似乎捕捉到了一種流宕于其中的深沉的歷史意識和他對邊塞山川形勝特有的神秘感覺。清人沈德潛曾贊揚李夢陽“最工起手,蒼涼沉郁,神乎老杜。”(《明詩別裁》) 這首詩的起句確實符合這種評價,寥寥十四字,既寫出了邊塞黃河秋季的神韻,又奠定了全詩雄渾蒼涼的基調,表現了詩人的才華與功力。頷聯依勢著筆,在邊塞的秋色中,補綴了客子與將軍的形象,一個在原野上放馬馳騁,一個挽弓直指西北的天狼星,這兩個剪影用白描繪成,手法潔凈,不事雕琢,將豪邁的詩情與御敵的壯志融鑄一體,為邊塞之秋注入真正的靈魂。
詩的后四句翻宕轉折,將 “望” 的視線轉向黃河古渡與河邊的戰場,最后以議論收結全詩,注入詩人對國防問題的思考與關切。如果說黃河是邊塞典型的景物,戰爭則造成邊塞特殊的氛圍,尤其每當秋高草黃之際,胡馬往往發起攻擊,突然出現在邊塞之下。因而,詩人在“秋望”之中,很自然的攝入了這種氣氛。“飛輓”在古渡邊黃塵中時隱時現,已經為邊塞秋景帶入戰爭的氣氛,“白月橫空”的“戰場”景色直接在“望” 中出現,進一步使這種氣氛達到飽和。而詩人“迷”和“冷”的主觀感受融匯于古渡與戰場的景象之中,起到了 “化景物為情思”的作用,使邊塞秋色籠罩于蒼涼、清冷和凄壯的戰爭氛圍之中。最后,詩人抒發邊塞“秋望”后的感受,由對戰場氛圍的描寫轉入對國防問題的憂慮。詩人慨嘆北方雖不乏智勇男兒,但明朝的邊庭上卻沒有像唐代郭子儀那樣忠勇雙全的大將。把戰爭的勝利、國防的牢固寄希望于一個良將身上,這當然是一種思想局限,但從唐詩中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到李夢陽筆下的“回首可憐鼙鼓急,幾時重起郭將軍” ( 《秋懷》) 和 “應追漢室嫖姚將,還憶唐家郭子儀”(《石將軍戰場歌》),反映了人們對于英雄業績和理想人格的仰慕,也反映了人們希望能有李廣、郭子儀那樣的名將出現,保衛邊塞,平息戰爭。明代立國以來,頻有邊患,英宗時蒙古瓦剌軍隊甚至打到北京城下,賴有尚書于謙和大將石亨率軍破敵,李夢陽因此寫了 《石將軍戰場歌》,將石亨比作郭子儀來加以贊美。但至詩人生活的弘治、正德時期,竟連石亨這樣的大將也找不到了。因此,詩人在結尾對郭汾陽的呼喚中,表露出撫時感事的情懷,使一首寫景抒情之作具有了愛國主義的主題。
此詩不僅具有雄渾沉郁的風格氣派,而且寫得 “開合動蕩,不拘故方”(沈德潛語),在處理情景關系與意象結構上有獨到的技巧,首聯與頷聯、頸聯與尾聯之間,意象前密而后疏,用筆前闊而后細,在形式法度上深得古詩精奧,是明代詩壇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上一篇:《秋夜》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紅色的新年》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