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民歌《企喻歌辭》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放馬大澤中,草好馬著膘。牌子鐵裲襠,冱鉾鸐鉾鸐尾條。
其 二
男兒可憐蟲,出門懷死憂。尸喪狹谷中,白骨無人收。
本書所選的北方民歌從內容上看大致有這么幾類: 反映戰爭;反映社會生活、民生疾苦;反映北方人民尚武精神等。
首先看反映戰爭的民歌。戰爭在北朝歷史上司空見慣。自從“五胡亂華”中原地區為少數民族統治者所侵占以后,各少數民族統治者之間不斷地進行戰爭,民族矛盾異常尖銳復雜,尤其是在初期的“五胡十六國”期間,戰爭更是頻繁而且殘酷,這就使北方地區的各族人民深受其害,戰爭既然如此頻繁而且殘酷,也就無可避免地會在北方民歌中有所反映。
這里選的兩首《企喻歌辭》就是戰爭題材的民歌。
第一首《企喻歌》寫的是戰馬和士兵的裝束。前兩句是說把戰馬放牧于水草豐盛的地方,馬因此長得很肥壯。后兩句中牌子指盾牌,裲襠是背心,鐵裲襠即鎧甲,冱鉾較費解,冱指劍端,“鉾”字一作“鉉”, 同“弦”, 則冱鉾可能指武器。 也有認為“冱鉾”可能是頭盔之類。鸐鳥是一種尾巴很長的雉,可能用這種雉的尾巴作服裝上的裝飾物。不管最后一句究竟指什么,這兩句說的是士兵的服飾裝備應無疑問。全詩四句,寫了肥壯的戰馬與全副武裝的士兵,語言極質樸,顯示了從軍將士的氣概,也透露了戰爭的氣息,這樣一種以戰馬與士兵服飾為題材的民歌正表明當時北方戰爭的頻繁。
由于連年的戰亂,北方地區的各族人民陷入了極其困苦的境地。他們是戰爭的受害者,因此北方民歌中出現了厭倦戰爭、有強烈反戰傾向的作品,《企喻歌》第二首就是一個例子。
“男兒可憐蟲,出門懷死憂。尸喪狹谷中,白骨無人收。”戰爭使北方地區人民大量死亡,許多青壯年被迫從軍征戰,戰死疆場后連尸骨也沒有人收,這是多么慘痛的現實!詩歌用了白描手法不假修飾地描寫從軍征戰的男兒的悲慘遭遇。“尸喪狹谷中,白骨無人收”,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觸目驚心的戰爭慘象。
上一篇:散文·譚嗣同文《仁學[節錄]》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小說·吳敬梓小說《儒林外史》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