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乃昌
乃翁知國如知兵, 塞垣草木知威名。
敵人開戶玩處女, 掩耳不及驚雷霆。
平生端有活國計, 百不一試埋九京。
阿兄兩持慶州節, 十年騏驎地上行。
潭潭大度如臥虎, 邊人耕桑長兒女。
折沖千里雖有余, 論道經邦政要渠。
妙年出補父兄處, 公自才力應時須。
春風旌旗擁萬夫, 幕下諸將思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 可用折棰笞羌胡。
黃庭堅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八月,范純粹受命以直龍閣京東轉運使出知慶州,次年(元祐元年)初春,在汴京任秘書省校書郎的黃庭堅寫了這首詩為友人贈行。范純粹,字德孺,是范仲淹的第四子,范純仁(字克夫,行二)的弟弟。慶州,治所在今甘肅慶陽,是北宋與西夏對峙的邊防重鎮。作者緊緊圍繞鎮守邊防的嚴肅使命,激勵友人繼承父兄的抱負和功業,為安邊靖國做出貢獻,體現了詩人昂揚的愛國熱情。
范仲淹、范純仁為北宋名臣,才略出眾,并都鎮守過慶州。范純粹此次知慶州,恰好是父兄所經略的守邊功業的繼續。黃庭堅此詩,緊切對方家世,從其父兄寫到范純粹本人,全詩九聯,每人各占三聯,統以邊任國計貫穿始終,章法井然有序。
前三聯頌揚其父的聲威和抱負。仁宗時范仲淹曾經略陜西,徙知慶州,又為環慶路安撫使,決策抗御西夏,業績卓著。起句從軍政兩面總寫,“塞垣”句轉到軍事威名之盛。唐德宗曾謂濠州刺史張萬福:“江、淮草木亦知卿威名”(《舊唐書·張萬福傳》),,此化用其語,極稱范仲淹名動四夷,振聳邊廷。“敵人”兩句承上專就用兵之神發揮。《孫子·九地篇》以“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形容善用兵者先示柔弱后發制人;《舊唐書·李靖傳》有:“兵貴神速”,“所謂疾雷不及掩耳”之語。作者糅合以上典實,構成十分奇警的詩句,顯示出范公奇兵勝敵聲勢之迅猛。第三聯歸結范公一生,稱其確有宏謀振興國運,然而百不一試,即抱道而沒,沉埋于九泉之下。范仲淹曾于慶歷三年(1043)提出十項改革政見,以參知政事,推行慶歷新政,因守舊派反對而失敗。“有活國計”、“百不一試”,言之有據,濃縮了豐富的歷史內容,并非虛浮的諛頌之辭。
中三聯追述其兄的邊功才略。范純仁曾于神宗熙寧七年(1074)、元豐八年(1085)兩度知慶州,馳騁才智,多有善政,故曰:“阿兄兩持慶州節,十年騏驎地上行。”以良馬騏驎喻非凡人才,早見于《商君書》,山谷此句脫胎于杜甫《驄馬行》:“肯使騏驎地上行”。“潭潭”兩句著重稱賞范純仁的邊政。純仁受命赴邊時,神宗曾對他說:“卿父在慶著威名,今可謂世職。卿隨父既久,兵法必精,邊事必熟。”純仁對曰:“陛下使臣繕治城壘,愛養百姓,不敢辭;若開拓侵攘,愿別謀帥臣。”(《宋史·范純仁傳》)純仁到任后,致力于裕民守士,安撫邊境。潭潭,形容器量深穩,“臥虎”,以喻鎮邊有方,不輕舉躁動,為敵軍畏服。“耕桑長兒女”,贊其發展生產,以邊民富庶為懷。恰當地寫出純仁沉穩持重的器度。“折沖”一聯謂其雖拒敵于千里之外,才力卓然有余,然更需要他“論道經邦”,決策于朝堂之上。“折沖千里”出自《晏子春秋·雜》篇:“不出尊俎之間,而折沖于千里之外”,指在筵席間以外交手段戰勝敵方。兩句折回到純仁內調,為轉入正題鋪墊,與下文契合無間。
后三聯,寫范德孺應命守邊。“妙年”,稱其年青有為,“出補父兄處”,收攏以上兩段,“才力應時須”,譽其才華適合時宜,《宋史》本傳亦有“純粹有干略,才應時須”之語。“春風”點時令,“旌旗擁萬夫”,旌旗招展,萬夫簇擁,狀軍容之盛;“幕下”,指軍營,草枯野闊,一覽無余,正是塞外試鋒交兵的時節,“諸將思草枯”,寫所部士氣高昂,急于求戰。“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棰笞羌胡”。化用孫子,收結到臨別贈言。《孫子·形篇》云:“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孫子認為只有排除私念,不邀名貪功,方能善戰勝敵。詩以此寄望于友人,期許甚高,用意深遠。據《宋史》本傳范純粹“代兄純仁知慶州”,曾建白“修明戰守救援之法”,其勉諭下屬有“忘軀徇國”之言,足見他出鎮邊廷的作為,是沒有辜負親友的祈望的。
本篇送行之作,超越了往常惜別傷離的狹小視野,而從發揚范公“知國”、“經邦”的家世傳統措意,歸結到對友人不計個人名功而唯致力于安邊靖國的殷殷期許,立意高遠,識度超拔。詩人選詞鍛句,既有依據,又有新創,熔化鑄造奇警不凡。如“活國”用《文選》,“九京”用《禮記》,“臥虎”、“折棰”來自《后漢書》,“應時須”出于杜甫詩,等等,無不淵源有自。作者把《孫子》“始如處女,敵人開戶”語,著一“玩”字構成一聯的出句,而拈來《孫子》“動如雷霆”,與前人“疾雷不及掩耳”的語典,糅合而鍛造成同聯的對句,用以形容范仲淹指揮若定、用兵神速,使“乃翁知兵”的陳述,進一步具體化,精要警拔,不落凡近,運筆極有氣勢。后漢董宣執法嚴酷,敢于誅殺皇戚豪奴,“京師號為臥虎”。此處借來“臥虎”一詞,修飾以“潭潭大度”用以喻指范純仁,使其深沉寬厚而又振懾邊庭的氣度宛然紙背。這都表明詩人胸中積蓄富厚,觸手而發,左右逢源,并善于點石化金,以故為新。山谷七古善于吸收古文章法,此詩三段各有開闔,而收縱自如,且氣勢凌厲,雄奇渾顥。九聯凡三換韻,前四聯為一韻,后四聯為一韻,中間第五聯自為一韻,換意與換韻參差錯綜,押韻法亦別開生面,自成一格。
上一篇:常國武《送紫巖張先生北伐》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李廷先《送謝疊山先生北行》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