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孝光文《觀石梁記》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予家距雁山五里,歲率三四至山中,每一至,常如遇故人萬里外。
泰定元年冬,予與客張子約、陳叔夏復(fù)來。從兩家僮,持衾裯杖屨。冬日妍燠,黃葉布地。客行望見山北口立石,髡然如浮屠氏,腰隆起,若世之游方僧自襆被者,客囅然而笑。時落日正射東南山,山氣盡紫,鳥相呼如歸人,入宿石梁。石梁拔地起,上如大梯,倚屋檐端;下入空洞,中可容千人;地上石腳空嵌,類腐木根。檐端有小樹長尺許,倒掛絕壁上,葉著霜正紅,始見謂是躑躅花,絕可愛。梁下有寺,寺僧具煮茶醅酒,客主俱醉。月已沒,白云西來如流水;風(fēng)吹橡栗墮瓦上,轉(zhuǎn)射巖下小屋,從瓴中出,擊地上積葉,鏗鏜宛轉(zhuǎn),殆非世間金石音。燈下相顧,蒼然無語。夜將半,設(shè)兩榻對臥。子約沾醉,比曉,猶呼其門生,不知巖下宿也。
(據(jù)永嘉詩人祠堂叢刻《五峰集》,并參校乾隆《廣雁蕩山志》引文)
李孝光(1285—1350),原名同祖,字季和,號五峰,浙江樂清縣人。博學(xué)多識,曾隱居雁蕩山五峰下。至正間曾應(yīng)召入京,官至秘書丞。著有《五峰集》。他的山水游記,工于摹狀景物情態(tài),有似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記”,通過景物所表達(dá)的感情,又跟“永州八記”不同,但都是值得稱道的。《觀石梁記》和《大龍湫記》是《雁山十記》中著名的兩篇。
這一篇《觀石梁記》,一開頭就說“常如遇故人萬里外”,用了一個擬人化手法,把石梁比做老朋友。碰見老朋友已經(jīng)很高興了,但作者認(rèn)為這樣比還不夠,還要加上“萬里外”。在“萬里外”的異鄉(xiāng)別地碰到了故人,這比《莊子·徐無鬼》說的去國“乃期年也,見似人(似鄉(xiāng)人)者而喜實(shí)”更加要?dú)g欣。當(dāng)時在“萬里外”,自然要離鄉(xiāng)期年,在這種情況下看到老朋友,當(dāng)然歡欣到極點(diǎn)了,這里寫出了他的心情。接下來寫山里的氣溫,石梁的背景,都是美好的。“冬日妍燠”,既溫暖,又是“夕陽無限好”,東南山氣盡紫,景色極美,加上“鳥相呼如歸人”,寫得鳥也有情。
再重點(diǎn)寫石梁,指出石梁的地位,在山北口。寫石梁的形狀,像游方僧背著一個被包,腰部隆起,這是遠(yuǎn)看。“石梁拔地起,上如大梯,倚屋檐端”,這是近看。在遠(yuǎn)看時,用“客囅然而笑”作旁襯,顯出客人的高興來。再寫石梁地下面有個大的空洞。石梁的地面“石腳空嵌”,即那里的石頭孔竅玲瓏透剔,“類腐木根”。用腐木根來作比,因腐木根也有空竅,十分形象。石梁的上部靠近屋檐,所以又寫“檐端有小樹”從絕壁上倒掛下來,“葉著霜正紅,始見謂是躑躅花”。把小樹的紅葉看作一種紅花,極寫這種紅葉色彩照人,艷美如花。再寫“絕可愛”,來寫出他們喜愛的心情。再寫石梁寺,寫寺僧的殷勤款待,更是令人留連忘返。
接下來寫在石梁寺里看到聽到的夜景。“月已沒,白云西來如流水”,這是從寺內(nèi)看到寺外的景物,也是屬于石梁上的景物。月已沒而能看到白云如流水西來,當(dāng)是星光燦爛,所以能看見白云籠罩石梁,語言錘煉精到。再寫聽到“風(fēng)吹橡栗墮瓦上”,從瓦溝中落到地上,這里有兩種聲音: 一是落到瓦上的聲音,一是落到地面黃葉上的聲音,在深夜寂靜中聽來,跟世間的音樂聲不同,別有一種趣味,領(lǐng)略了山林中幽靜的絕妙境界,表現(xiàn)了隱者的自樂情懷。聽到橡栗落下的聲音,反而感到幽靜,這正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樣,都是以有聲寫無聲。處身在這樣的幽靜的境界,詩人與友人燈下相顧,“蒼然無語”。這個“蒼然”,當(dāng)指“蒼茫”,是說產(chǎn)生一種曠遠(yuǎn)渺茫的感覺,把世俗的一切雜念都忘了,寫出了山居的感受。跟這種感受相對,寫他的朋友張子約喝得大醉,不能領(lǐng)略這種幽靜的山間的勝境,所以到天亮?xí)r還在叫他的門生,忘掉住在山里。
這篇游記,工于描繪景物,用不同的比喻來描繪石梁的遠(yuǎn)景和近景,并且進(jìn)行直接描繪,特別是對橡栗下墮聲的描寫,尤為細(xì)致傳神。在狀景寫物中成功地表現(xiàn)了作者對山居生活由衷地?zé)釔邸_@樣窮極工巧的描繪,精當(dāng)?shù)谋憩F(xiàn),我們在柳宗元的“永州八記”里時常可以看到,而在描繪的景物中能令人感覺到一種愉快,這是本篇的又一特點(diǎn)。
上一篇:王維詩《觀獵;使至塞上》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詞·朱彝尊詞《解佩令》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