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蝶戀花》原文賞析
盡日驚風吹木葉。極目嵯峨,一丈天山雪。去去丁寧愁不絕,那堪客里還傷別。
若道客愁容易輟,除是朱顏,不共春銷歇。一紙鄉書和淚摺,紅閨此夜團欒月。
納蘭容若生于鐘鳴鼎食之家,是宰相之子。又當了侍衛,年年隨駕北狩,極盡榮耀。但是他的詞悲涼頑艷,和他的身分與經歷似不相稱。如這首詞很像一個落拓天涯的游子,興起幽思。卻又感情忠篤,不是無病呻吟;語言率露,並非別有喻托。起句寫景,刻劃風雪之境,羈旅之苦。“盡日驚風吹木葉,極目嵯峨,一丈天山雪。”“驚風”,狂駭之風。“嵯峨”,山高之貌。整天刮著狂風,樹葉盡脫。高山積雪皚皚,橫拖盈丈。這兩句是虛寫,寫風雪之境。作者雖然到過木葉山(今內蒙古赤峰縣北),但從未到過天山(今新疆境內)。“木葉”是物體,“天山”是象喻。不寫木葉,不能形容風之狂; 不寫天山,不能想象雪之大。作者借一個宏美悲壯的意境,表達人在客中,身在天涯。起句寫景,清超拔俗。下句言情,凄惋入妙。“去去丁寧愁不絕”。“去去”,蘇武詩:“去去從此辭。”柳永詞:“念去去千里煙波。”“去去”,行子的步步行遠。“丁寧”,同“叮嚀”,居人的聲聲囑咐。“愁不絕”,離情別緒,隨著漸行漸遠的路程,聯綿不斷。這七個字組成一句,前二字疊字,中二字疊韻,后二字又是“入、入”。聲情幽咽,不忍卒讀。上片末句是收束:“那堪客里還傷別。”“客里”點破起句的風雪之境。“傷別”概括“去去”句,“客里”一層,“傷別”一層,不勝其悲。
下片筆調一轉,大開大闔。“若道客愁容易輟,除是朱顏,不與春銷歇。” 客愁自然容易終止,然而朱顏枯槁,春華銷歇,又待如何?這個難于回答的問題,把感情升向高潮。愁恨三疊,不能自已,最后冷靜下來,又復歸到傷別的中心主題。“一紙鄉書和淚摺,紅閨此夜團欒月。”前句是場景,旅人寫好家書,和淚摺起,生動如畫,婉曲入微。后句寫心理,他撇開自己的層層憂思,卻只顧體貼閨中人的相思之苦。杜詩云:“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寫得含蓄。這里寫得透徹。閨中人對著團欒月,該怎樣度過這一夜呢,溫柔蘊藉,一至於此。
這首詞章法結構,頗類柳永詞。傳說《飲水詞》進入朝鮮,朝鮮人爭相吟誦,有人作詩云: “誰料 ‘曉風殘月’后,而今重見柳屯田。”至于這首詞的風格、語言,那只有王國維的評語最為中肯。他說:“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上一篇:《王士禎·蝶戀花》原文賞析
下一篇:《周濟·蝶戀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