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日暮》唐山水詩鑒賞
杜甫
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
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頭白燈明里,何須花燼繁。
凡是偉大的詩人,都有幾副筆墨,可以描寫不同的生活內容,具有多樣化的藝術風格。杜甫亦如此。他不僅有富有歷史深度的宏偉詩篇,也有《日暮》這一類別具風采的抒情短章。
“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化用《詩經》語發端,寫日暮時山村景象。《詩經·王風·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來。”“日之夕矣,羊牛下括。”此寫鄉村晚景,真情實境。杜甫于“牛羊下來”后加一“久”字,使原來的實境虛化,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不是斜陽西落、牛羊歸窠的喧鬧景象,而是喧鬧過后的寧靜: 家家戶戶 “各已閉柴門”。這就將“牛羊下來”的喧鬧場景推到背景上去,把凝視的目光集中到緊閉的柴門上,并順理成章地引出第二聯詩來。
“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皓月當空,群星閃爍,山村靜謐,秋風涼爽,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然而,“月是故鄉明”,這里不是自己的 “故園” (此詩當作于大歷二年,其時杜甫在瀼西,即今四川奉節縣),即使山水再美,風月再好,也無法調動起沉醉其間的愉快情緒,只能引起對“故園”的深情懷念。前“自”字,對良宵美景有認同之意,后“非”字,透出不無遺憾的情味,一種遙望家鄉、思念“故園”的真情流溢在字里行間。“清夜”,寂靜之夜,從首聯而來,與“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的氛圍和諧一致。其用詞準確,詩脈清晰,于此可見一斑。
頸聯“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此用字詞倒裝法,順之則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有意顛倒詞序,句法既奇,字法亦復工極。突出石、泉和草、露四種物象,并從聽覺角度描寫“但聽石上之泉流于暗壁,秋草之露滴于其根” (《古唐詩合解箋注讀本》),構成一幅幽深的夜景,一股悲涼、凄清的氣息撲面而來。
詩人從“清夜”感受到的是陰冷,于是下意識地回到自己的住屋。“頭白燈明里,何須花燼繁。”前句說滿頭白發與明亮燈光相輝映,暗示詩人戰亂年頭,流寓各地的辛酸經歷。后句從“燈明”轉向燈燼,燈燼作花,原以報喜,而詩人以白頭老人在燈光之下有何喜事可言,何須得燈花如此繁多也?將彼時彼地的微妙心理揭示無遺。在“何須花燼繁”的嗔怪中,見出詩人有思故園、傷垂老的無邊愁緒。“若云‘自顧頭如雪,燈花不用繁’,便直而少致矣” (《杜詩詳注》卷二十引)。
總之,這是一首含蓄著真情實感的好詩。前感異鄉,后傷遲暮。它使我們看到了杜甫詩歌的另一種世界,即: 除了以展現社會生活為主的“三吏”“三別”那樣的“史詩”以外,還有以揭示特定社會條件下詩人的心靈秘密的緣情之作。
上一篇:趙師秀《數日》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蕭貢《日觀峰》金、元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