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敬亭山
茲山亙百里,合沓與云齊。
隱淪既已托,靈異居然棲。
上千蔽白日,下屬帶回谿。
交藤荒且蔓,樛枝聳復低。
獨鶴方朝唳,饑鼯此夜啼。
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
我行雖紆組,兼得尋幽蹊。
綠源殊未及,歸徑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凌丹梯。
皇恩竟已矣,茲理庶無睽。
謝朓生活于南朝齊代黑暗的社會里,他懷才不遇,有志難伸,對當時的仕途深惡痛絕,常常在作品中流露出憂生之嘆。他生前曾為宣城太守,那里山青水秀,有名的敬亭山即位于宣城城北,是詩人的常游之處。他以宣城為背景,寫下了不少歌詠祖國山川壯美的詩,成為繼謝靈運之后的又一位著名山水詩人。但他的山水詩成就高于謝靈運,詩寫得清俊秀麗,自然流暢,情景交融,克服了謝靈運詩歌晦澀、板滯的缺點。因此他的山水詩向來為人高度評價。梁武帝說:“三天不誦讀謝脁的詩,就覺得口發臭。”唐代大詩人李白對他更是推崇備至。這首詩便體現了詩人山水詩的特色和風格,并于山水描繪中抒發了詩人郁郁不得志的憤懣情懷。
首四句概括描畫敬亭山的雄奇秀麗。詩人筆下的敬亭山既是萬物神靈的眷戀之地,也是所有忘懷于功名利祿的隱士向往托身之處。雖只四句詩,卻已把敬亭山的不凡氣勢勾勒了出來,特別是三、四兩句,使得敬亭山更具有了個性,有了神韻和靈氣。這就象畫家畫一個人似的,不光畫出了他魁梧的身軀,還賦于了他生動的靈魂。于凝煉的筆墨中,見出詩人運筆的不凡。
中間寫景,具體描繪敬亭山的雄奇和迷人之況。詩人首先捕捉了山的巍峨高聳和奇特峭拔,充分表現了大山的非凡氣勢。 “上干蔽白日”,言山勢之高, “下屬帶回谿”寫山勢之險峻幽深。一高一下,互相襯托,對比強烈,愈見氣勢之磅礴。 “交藤荒且蔓”四句寫山中景觀,有靜有動,有視覺形象,也有聽覺形象。詩人捕捉了交藤、樛枝、鶴和鼯這樣一些富有特征性的物象,勾勒出幽深、冷僻、寂靜的荒山野林的意境。既讓人感到撲朔迷離,又給人神奇莫測的感受。“渫云已漫漫”二句進一步點出敬亭山晦暗陰晴的變化, 特別是用“漫漫”形容“渫云”,將山中煙云繚繞,瞬息萬變,翻騰不止的自然現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使畫面大大增強了動感,從而更具有魅力。
末了八句抒情,具體道出詩人對敬亭山的深情。詩人首先記下了自己在山中行進時的情景和心情。山路雖然迂回百轉,行進艱難,但在那蜿蜒的山澗小路上尋幽探勝,不知不覺,頓生了歡快之情。他似乎發現了人世間的醉人之處,找到了生活中最大的樂趣。沿著這隨山勢回轉的蹊徑,可以驅散籠罩在心頭上的陰霾,可以洗掉官場上的郁懣和煩惱,可以忘懷人世間的孤獨和寂寞。可以想象出山里的一切使他處處感到新奇,處處感到舒心,哪里還顧得上山勢的紆回曲折,行進艱難呢!他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了。 “綠源殊未極”二句寫歸途。詩人無法一下子將山中美景飽覽殆盡,所以才有“殊未極”的感嘆。而在返回的路上,仍然使他有看新景觀之感,千姿百態,處處都有不同的特色,使人眼花繚亂,欣賞不盡,詩人如醉如癡,似乎行進在仙境一般的世界里。那末如何才能飽覽敬亭山的風光呢?那只有登上升天的“丹梯”去“一覽眾山小”,去“追奇趣”。一種樂而忘憂的情懷盡在不言之中了。 “皇恩竟已矣”二句點題,道出詩人置身于敬亭山的懷抱之中,忘卻了一切煩惱,官場上的功名利祿都蕩然無存了,皇恩不可得的苦惱也消失了。心中升騰起來的是,象陶淵明那“露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的志向得以實現時的滿足。言外之意是說,今天我雖然無法得到皇恩,但我卻可以不違背心志,盡情享受這山水之美,結尾含蓄,耐人回味。
全詩寫得氣勢宏偉,瑰麗多姿,表達了詩人優游大自然,迷戀山水的濃厚情趣,透露出詩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是謝眺山水詩中較為優美的一首。
上一篇:游仙詩|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燕歌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