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曾鞏《撫州顏魯公祠堂記》原文|注釋|賞析
曾鞏
贈司徒魯郡顏公,諱真卿,事唐為太子太師,與其從父兄杲卿,皆有大節以死。至今雖小夫婦人,皆知公之為烈也。初,公以忤楊國忠斥為平原太守,策安祿山必反,為之備。祿山既舉兵,與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賊之不能直窺潼關,以公與杲卿撓其勢也。在肅宗時,數正言,宰相不悅,斥去之。又為御史唐旻所構,連輒斥。李輔國遷太上皇居西宮,公首率百官請問起居,又輒斥。代宗時,與元載爭論是非,載欲有所壅蔽,公極論之,又輒斥。楊炎、盧杞既相德宗,益惡公所為,連斥之,猶不滿意,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慚其言,后卒縊公以死。是時公年七十有七矣。
天寶之際,久不見兵,祿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動,公獨以區區平原,遂折其鋒。四方聞之,爭奮而起,唐卒以振者,公為之倡也。當公之開土門,同日歸公者十七郡,得兵二十余萬。繇此觀之,茍順且誠,天下從之矣。自此至公歿,垂三十年,小人繼續任政,天下日入于弊,大盜繼起,天子輒出避之。唐之在朝臣,多畏怯觀望。能居其間,一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寡矣。至于再三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蓋未有也。若至于起且仆,以至于七八,遂死而不自悔者,則天下一人而已,若公是也。公之學問文章,往往雜于神仙浮屠之說,不皆合于理,及其奮然自立,能至于此者,蓋天性然也。故公之能處其死,不足以觀公之大。何則? 及至于勢窮,義有不得不死,雖中人可勉焉,況公之自信也與。維歷忤大奸,顛跌撼頓,至于七八而終始不以死生禍福為秋毫顧慮,非篤于道者不能如此,此足以觀公之大也。
夫世之治亂不同,而士之去就亦異,若伯夷之清,伊尹之任,孔子之時,彼各有義。夫既自比于古之任者矣,乃欲睠顧回隱,以市于世,其可乎? 故孔子惡鄙夫不可以事君,而多殺身以成仁者。若公,非孔子所謂仁者與?
今天子至和三年,尚書都官郎中知撫州聶君厚載,尚書屯田員外郎通判撫州林君慥,相與慕公之烈,以公之嘗為此邦也,遂為堂而祠之。既成,二君過予之家而告之曰:“愿有述。”夫公之赫赫不可盡者,固不系于祠之有無,蓋人之向往之不足者,非祠則無以致其至也。聞其烈足以感人,況拜其祠而親炙之者歟! 今州縣之政,非法令所及者,世不復議。二君獨能追公之節,尊而祠之,以風示當世,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謂有志者也。
在中華民族的英雄史上,有無數閃光的歷史人物。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就是一個杰出的榜樣。他的人品也象他的書品那樣端莊遒勁,輝映史冊,在安祿山制造分裂、叛亂,大唐王朝危在旦夕的時候,他力挽狂瀾,真正做到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做為儒學思想的忠實信徒,曾鞏一生致力于“宗經明道”,欲以儒家道統治理天下,對顏真卿這樣“取義成仁”體現了儒家道德風貌的典范,自然心中是十分仰慕的。所以,當尚書都官郎中知撫州聶厚載。尚書屯田員外郎通判撫州林慥修建了顏真卿的祠堂,并請曾鞏做記時,他不禁欣然提筆,寫下了這篇充滿感情的《撫州顏魯公祠堂記》。
在這篇記文里,曾鞏發揮雜記這種文體的特長。熔敘事、抒情、議論于一體,重點描述了顏真卿忠君衛國的事績,贊美了顏魯公的品德節操,由此生發開來,論述了儒家大義,對建祠紀念一事表示了贊賞與支持。
這一篇記文由四個部分組成,各部分之間過渡自然,銜接緊湊,全篇渾然一體。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本篇一反曾鞏常見的委曲徐奧,斂氣蓄勢的筆法,寫得激昂熱烈,跌宕起伏,很有氣勢,表現了曾鞏風格的又一個側面。
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紹顏真卿的事跡。又可分為四層。第一層起句“贈司徒魯郡顏公,諱真卿,事唐為太子太師。”介紹了顏真卿的身份。一個“贈”字,點明了建祠紀念的敬意。據《舊唐書》記載,顏真卿字清臣,唐開元中舉進士,在代宗朝政時升至尚書右丞,封魯郡公,德宗時追贈為司徒。所以這里稱為“魯郡顏公”。此外,封建社會里稱死去了的帝王或尊長的名字時,為避免直呼不恭,要加個“諱”字表示避諱。在談顏真卿的事跡時,先把他與從父兄顏杲卿并提,用的是欲揚先揚的筆法。從父兄即堂兄,顏杲卿,《舊唐書》中有傳。在安祿山叛亂時,杲卿正任常山太守,他率兵抵抗,不幸被叛軍俘獲,他罵不絕口,被割去舌頭,仍含糊不清地罵賊而死。著名的《正氣歌》中有“為顏常山舌”的詩句,就是文天祥慕杲卿之忠義,歌之以激勵自己的。顏杲卿的事跡。早在文天祥贊頌之前,就己垂青史冊,婦孺皆知了。因此,當曾鞏將顏氏兄弟二人并提,稱之為“皆有大節以死”的時候,讀者自然會得出顏氏一門忠烈的結論。這一層以“至今雖小夫婦人,皆知公為之烈也”收尾,鮮明地反映了曾鞏的儒家衛道士的觀念。曾鞏一生致力于倡導儒家經義,強調對百姓進行教化的作用。現在,連小孩婦女都熟知了顏真卿的忠烈事跡,建祠紀念也正是為了鞏固與擴大這一教化世人的效果。
第二層到第四層從三個方面敘述了顏真卿的事跡。其一是抵觸楊國忠而被貶,任平原太守后,仍以國家安危為重。他對安祿山叛亂早有預見,并為之做了準備。在安祿山叛亂以后,顏真卿又與其兄相互配合,牽制住叛軍的力量,使賊軍不能迅速進攻潼關。其二是顏真卿敢于同權奸做斗爭,雖屢屢被貶,然而終不改其志。其三是擔負說服叛軍歸順的使命身入虎穴,終于不辱使命,不屈而死。這三個方面體現了顏真卿的“智”、“忠”、“勇”的可貴品質。曾鞏的文筆精煉。用詞準確。行文多用短句,形成了激憤沉郁的氣氛,頗具感染力。在對付安祿山時,顏公表現出過人的機智與謀略。作者僅用“策”“備”“伐”幾個動詞,就活畫出顏公的這一品質。“策”敵必反說明料事之準。洞察之細,為之預做準備,說明從容主動,智高于敵。“伐”敵后路,以弱擊強說明其善于用兵。而令人激憤不已的,則是顏公同權奸的斗爭。顏真卿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應該說是久歷宦海,飽經風霜。然而其剛正不阿的品德卻是愈挫愈奮,格外生輝。如果說在第二層里。作者提到揚國忠對顏真卿的第一次貶斥,那只是為敘述史實方便而非敘事重點,那么,在第三層里,六任權貴接連不斷地對顏真卿進行貶斥和打擊。則是作者為突出顏公“疾風知勁草”的品德而特意選擇的反面事例了。作者有意以重復的筆法寫權貴們對顏公“斥去之”,“連輒斥”,“連斥之”。從這些一再重復的字句中,讀者可以感到封建官場對顏公打擊的沉重。更可以體會到作者用筆的沉重,曾鞏正是以感慨萬分的心情描述奸臣的橫行無忌。聯系到作者年方弱冠,文章就名揚天下,但到寫此文時,仍未能中舉,就更可以體會到曾鞏的弦外之音了。
第二部分,文章轉人分析議論,作者寫道: 天寶年間,很長時間沒有發生戰爭。安祿山已經反叛以后,天下沒有不受到震動的。顏公當時獨自以小小的平原太守身份起來抗爭,到底挫折了敵人的鋒芒銳氣。使天下四方聽到此事以后,受到鼓舞而爭先響應起來斗爭。唐王朝最終能振作起來(沒有被安祿山覆滅),關鍵在顏公為它振臂一呼啊。這一段,寫得神采飛揚,分析鞭辟入里,既剖析了唐王朝在安史之亂時的失利原因,又充分肯定了顏公做為中流砥柱的作用。作者用對比的手法,一方面是“天下莫不震動”,另一方面是“公獨以區區平原,遂折其鋒”。使讀者體會到,在黑云壓城之際,顏真卿這樣做,確實對唐王朝的安穩起了倡導的關鍵作用。作者進一步從正反兩個方面推理。當顏公打開平原縣大門,當天響應表示歸順的就有 (被安祿山占領的) 十七個州郡,得到兵馬二十多萬。由這件事來看,(如果沒有顏公) 假如都對安祿山順從和忠誠,天下就歸姓安的了。這就更表明了顏公的勇氣和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說明這一結論,作者用充分的事實論證: 從顏公奮起到他不幸遇難,又經歷三十年,小人繼續執掌朝廷大權,天下一天天進入混亂破滅。大股的盜匪先后涌現,天子動不動就要離京躲避他們。朝臣多是膽怯怕事,持觀望態度,茍且忍耐于盜匪中間。從天下失去顏公以后,沒能再有忠藎肱股之臣力挽危局,使得天子不保,社稷堪憂,更說明顏公無可替代的作用,這就無可辯駁地證明了作者假設之正確: 沒有顏公,天下就都順從安祿山了,再次從反面論證了顏公的功績。作者正反對比,層層分析,進一步闡述顏公能卓然于世的原因,轉入了對思想品德的分析,這既是作者論證深入的表現,也是作者最終歸結到儒家道統的寫作目的。
作者以抽絲剝繭的手法,由小到大,對比映襯,把顏真卿的行為品德推到更高的境界。作者寫道,能夠逆世俗一次,失去了所在官職而不后悔的人就很少了。至于接二連三地逆世俗,頂邪惡,失去了所在官職而不后悔的人,那是沒有過的。至于 (因逆世俗) 起來又倒下,反復七八次,到死也不后悔的人,那天下只有一個人做得到,那就是顏魯公。在一長串的短句造成的緊湊激昂的氣氛之后,這一層,作者用深沉舒緩的長句表現感嘆不已的心情。作者不急于推出顏真卿,而是欲露先藏,只是步步深入寫逆世俗的人由寡至無,最后推出一人,不言其名,造成一個停頓。勾出讀者心中的懸念,然后一個斬釘截鐵的結論:“若公是也”。這樣,作者就把一個奮不顧身,取義成仁的高大形象推到讀者面前。
當作者剖析顏真卿的行為品德時,他遇到一個難題:顏真卿并不奉行儒家教義,如何把顏真卿的壯烈事跡與儒家道統掛鉤呢?作者援引儒家的性善說論證道:顏公的學問文章,往往夾雜著神仙佛道的說法,不完全合乎真理。但他奮然而起,獨立于天下,做到為道義而死而不后悔,那是他至善的天性決定的。所以說,只憑顏公能泰然處于死地,不足以表明他的偉大,為什么呢?人到了勢力弱小,不得不死的場合,即使一般人也能努力做到臨危不慌。何況顏公這樣充滿自信心的人呢?只有經歷過同大奸的斗爭,不斷地受到打擊挫折,跌倒失落,反復七八次,而從始到終不以個人生死禍福為慮,如果不是忠誠地相信道義,就做不到這點。作者論述到這里,一下把顏公的精神品德升華了。曾鞏善于說理,能夠從事實中引深到儒學道義的精華。他把顏公所以同逆流邪惡的斗爭、提高到為維護正義,而舍棄個人一切的儒家最高理想上,把抗擊邪惡勢力的一時之勇引導到取義成仁的自覺磨礪上,把讀者對顏公單純的崇敬引導到學習顏公的處世行為上,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說理至此,似乎透辟己極,該結束了。然而曾鞏筆鋒一轉。把讀者的視角從亂世移向治世,從歷史引到現實。在第三部分,作者說到:世上治亂的時代不同,而仁人君子的處世行為也有不同。象伯夷不食周粟之清高,象伊尹當任不讓的勇氣,象孔子能應合時代創立學說,他們都各有自己的貢獻。如果只自比那些古代的圣賢做法,懷念留戀那時的情況,想到重新拿到今天的世界來,可能嗎?所以孔子說:‘不能同一個卑鄙的小人一起侍奉君王。’而寧可殺身以成仁義。顏公,不正是孔子所說的仁者嗎?作者在這里對世俗表示了深深的失望,當小人當道,志士仁人難于實現自己的理想時,他沒有不切實際地要求人人象顏公那樣抗爭,由于世上還沒有釀成動亂,他只能呼吁人們獨善其身。
最后一部分既是交代建祠的由來,說明寫作原因,又進一步從法令引申到教化的作用。作者說明:至和三年(離作者中進士的嘉祐二年相距兩年左右)聶、林二君為敬慕顏真卿,使之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特建祠紀念。請我寫一篇文章。作者在這里又表現了說理周詳,兼顧前后的特點。他一方面說明顏公的偉大不能超越,并不在于建祠不建祠,牢牢地把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顏公的品德上。另一方面肯定了建祠的作用,沒有建祠的形式,無法表達人們的心意。作者贊許建祠的另一理由是: 今天州縣的治理,很多是不能單靠法令來解決的。所以,二位尊公建祠用以風范教化眾人,就是法令的作用達不到的,可稱是有遠見的人啊!
曾鞏大力宣揚顏真卿的忠義,固然有封建道德說教的一面,但是,他看到了教化的作用是法令所不能相比的。確實表現了深邃的目光。這篇記文,引證事實,正反推理,從歷史到現實,有議論,有感嘆,寫得情深理透,讓人一讀再讀,頗有收益。
上一篇:韓愈《感二鳥賦》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柳宗元《捕蛇者說》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