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行路難》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擊柱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懷著施展抱負、實現理想的熱望,應召去長安。然而,事與愿違,黑暗的現實無情地打擊著充滿幻想的詩人。長安三年,他發現天寶初期的政治非常腐敗,佞臣當道,權貴得勢,排斥賢能;唐玄宗貪圖享受,不理朝政。詩人被召入京,不過是玄宗愛其詩名,讓他供奉翰林,成為文學弄臣而已,毫無重用以輔弼朝政之意。因此,詩人在離開長安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陸續寫下了許多抒發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的感慨的詩篇,表達自己傲岸不羈的性格,揭露并抨擊了當時的黑暗、腐敗的政治現實,具有進步意義。《行路難》、《將進酒》、《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等詩,都是表現這個主題的名作。
《行路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說:“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南朝詩人鮑照就寫過《擬行路難》十八首,其中有些詩是傳世的佳篇。李白的這首舊題樂府詩,繼承了鮑照的藝術傳統,抒發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憤激之情,并吐露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全詩可分三層,每層四句。第一層,詩人面對“金樽美酒”、“玉盤珍羞”這樣精美的食饌,卻因心中充滿著難以排解的煩惱,“停杯投箸”,無法下咽,他“拔劍擊柱”心意茫然。“停杯”兩句,自鮑照《擬行路難》(其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化出,卻有青勝于藍之妙。“停杯投箸”比“對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長嘆息”更能深沉地表現無所適從之感,與下文“多歧路”遙相呼應。第二層緊承上層詩意,對“行路難”作正面描寫,寫出“茫然”的政治原因。前兩句,用“冰塞川”、“雪滿山”作比喻,說明自己的仕進道路受到阻塞,濟世安民的理想無法實現。明人朱諫說:“黃河與太行,水陸之要沖,天下之達道也。將欲渡黃河與? 則冰塞而不可渡;將欲登太行與?則雪滿而不可登。”(《李詩選注》卷二)確實,本詩以水陸之道途難行喻奸佞當道,世路艱難,寓意很清楚。后兩句,用兩則典故借著歷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實,表達了自己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閑來”句,用姜尚典,姜尚未遇周文王以前曾在渭水濱磻溪垂釣,事見《水經注》卷十七;“忽復”句,用伊尹典,據《宋書·符瑞志上》載: 伊尹未遇商湯以前曾夢見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經過,后來被商湯重用。姜尚、伊尹巧遇明主,固然給詩人迷茫的心田注進希望之光,但當他的思路一回到現實人生中來,又感到世道多艱,心緒茫然,因而連用四個三字句,反復詠嘆“行路難”,節奏短促,聲調低抑,唱出無窮憂慮和焦灼不安的心聲,回應上文“擊柱心茫然”的詩句。畢竟詩人對未來還存有一線希望,因此,最后兩句筆鋒一轉,檃括宗愨的話,表述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終有一天能乘風破浪,沖開險阻,遠渡滄海,實現自己宏大的理想。《唐宋詩醇》以為本詩“尚未決志于去也”,因而推斷它作于“被放之初”,即是天寶三年初離長安之時。細繹全詩思路,這種說法是合乎情理的。
本詩篇幅雖然不長,卻具有長詩氣勢即跳蕩、波瀾起伏的特色。經過巧妙的藝術構思,詩人將自己的失望和希望,抑郁和奮發,急遽地迭相交替、變換,再間以長短句,適當運用感嘆詞,恰到好處地反映了詩人情感迭變的心理歷程,他的苦悶、迷惘、憤慨與充滿信心、執著追求交織起來的復雜心態。
上一篇:李商隱詩《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散文·歸有光文《見村樓記》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